[發明專利]一種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及其壩基澆筑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26429.6 | 申請日: | 2020-1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9579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12 |
| 發明(設計)人: | 吳剛;趙正平;許涇川;方濤;雷漢勛;張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27/40 | 分類號: | E02D27/40;E02D19/06;E02D1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創知專利事務所 61213 | 代理人: | 馬鳳云 |
| 地址: | 710024 陜西省***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凝土 大壩 基坑 排水 及其 壩基 澆筑 方法 | ||
1.一種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及其壩基澆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大壩壩段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混凝土大壩壩段沿河道寬度方向布設,將混凝土大壩壩段中基坑(1)的底面高程低于混凝土大壩的多個壩段的基坑底面平均高程的壩段記作待施工混凝土大壩壩段,對任一個待施工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進行排水及其壩基澆筑,具體過程如下:
步驟一、施工準備:對混凝土大壩壩段的基坑(1)底面進行清理;
步驟二、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體系的施工:施工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體系,所述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體系包括兩組分別抵接在所述混凝土大壩壩段的基坑(1)上游側邊沿和基坑(1)下游側邊沿且用于收集基坑(1)基巖面滲水的第一臨時集水單元,以及設置在基坑(1)中部區域的第二臨時集水單元;
所述第一臨時集水單元包括多個均抵接在基坑(1)立面上的第一臨時集水柱(2)以及設置在基坑(1)底面上且用于連通相鄰的兩個第一臨時集水柱(2)的第一臨時引水通道(3);
所述第二臨時集水單元包括多個設置在基坑(1)底面上的第二臨時集水柱(4),第二臨時集水柱(4)通過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與距離其最近的第一臨時集水柱(2)連通;
所述第一臨時集水柱(2)和所述第二臨時集水柱(4)內均設置有抽水泵(7);所述第一臨時集水柱(2)的頂部與基坑(1)頂部齊平,所述第二臨時集水柱(4)的頂部高程均大于上游側河床面(12)高程和下游側河床面(13)高程;
所述第一臨時引水通道(3)的頂部高程由靠近第二臨時集水柱(4)設置的第一臨時集水柱(2)向遠離第二臨時集水柱(4)設置的第一臨時集水柱(2)方向逐漸增大,所述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的頂部高程由第二臨時集水柱(4)向第一臨時集水柱(2)方向逐漸增大;
步驟三、澆筑混凝土大壩壩段的壩基并進行基坑排水;
步驟四、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體系回填澆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及其壩基澆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澆筑混凝土大壩壩段的壩基并進行基坑排水的實施過程為:
基坑(1)內澆筑混凝土,當澆筑的混凝土到達第二臨時集水柱(4)的底部時,打開第二臨時集水柱(4)內的抽水泵(7),進行基坑排水;
基坑(1)內持續澆筑混凝土,當澆筑的混凝土到達第一臨時集水柱(2)的底部時,打開第一臨時集水柱(2)內的抽水泵(7),進行基坑排水,
直至澆筑的混凝土頂部高出上游側河床面(12)及下游側河床面(13),則形成澆筑的壩基(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及其壩基澆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四中混凝土大壩基坑排水體系回填澆筑的實施過程為:
步驟401、壩基澆筑完成后,拆除第二臨時集水柱(4)中的抽水泵(7),保持多個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抽水泵(7)持續抽排水,從第二臨時集水柱(4)內下料澆筑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通過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向第一臨時集水柱(2)流動;
步驟402、觀察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抽水泵(7)排出物,當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抽水泵(7)排出物中出現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時,拆除該處抽水泵(7),保持其余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抽水泵(7)繼續抽排水;直至多個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抽水泵(7)均拆除完畢;
觀察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回填高度,當與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連接的第一臨時集水柱(2)中的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頂部高度超過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頂部高度時,此時第二臨時引水通道(5)回填完成,從該處第一臨時集水柱(2)下料澆筑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直至第一臨時引水通道(3)回填完成;
最后,從第一臨時集水柱(2)下料澆筑水下自密實混凝土(9),直至第一臨時集水柱(2)回填澆筑完成,此時混凝土大壩基坑排水體系回填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大壩壩段基坑排水及其壩基澆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臨時集水柱(4)設置在基坑(1)底面高程低于基坑(1)底面設計高程的基坑(1)區域內,所述第二臨時集水柱(4)的數量為2個~3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26429.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