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03048.6 | 申請日: | 2020-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0339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陳亞虎;劉高;邱志強;白翠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武侯熹亞頤美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17/00 | 分類號: | A61B17/00;A61B18/12;A61B34/10;A61M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濤智創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周慧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智達二路771號、767號***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脂肪 移位 活性 激活 面部 美容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先采集消費者的面部信息建立面部初始模型,然后對消費者面部進行美容設計,并建立初始設計模型,利用面部初始模型對初始設計模型進行修正,提高精確性,在美容前先將美容效果呈現在消費者面前,避免發生醫患糾紛,同時能對抽吸及填充的脂肪量進行有效控制,為醫生提供操作指導,實現精細化脂肪填充與脂肪抽吸,大幅提升最終美容效果,使得消費者的滿意度有效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面部美容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
背景技術
面部線條重塑、面部皺紋消除等面部美化手術已經在美容界形成一種風潮,面部美容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面部脂肪抽吸,一種是面部脂肪填充。
面部脂肪抽吸主要是針對下面部、下頜緣等因皮膚老化而脂肪堆積下垂的情況,在進行手術時,一般是使用專用的脂肪抽吸器械將面部多余的脂肪吸出;而面部脂肪填充則是選擇自身脂肪豐富部位的脂肪進行處理后填充至凹陷的太陽穴、蘋果肌等位置,以使面部圓潤、年輕化。這兩種方式雖然在理論上能有效改變面部情況,但是其在進行手術前無法直觀地將術后效果提前展示給消費者查看,最終成果可能會與消費者的期盼存在較大的差別,導致大量的醫患糾紛,同時在進行手術時,大部分都依靠醫生的感覺進行,無法為手術脂肪抽吸或填充的多少給出直觀對比感受,容易出現面部整體不協調的問題,影響術后的面部美觀性。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能對面部美容后的情況進行提前設計對比,讓消費者可以直觀感受到美容后的效果,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同時也能為醫生的操作提供指導,提升美容的效果。
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采用三維掃描的方式獲取消費者面部參數信息,并通過計算機建立面部初始模型;
S2.對面部修整幅度進行設計,并將相應參數信息導入計算機內形成初始設計模型,設計結束后將初始設計模型與面部初始模型放置在同一坐標系下,并將初始設計模型與面部初始模型的表面形態圖像進行分割方式相同的網格化處理,將初始設計模型中的修整網格范圍與面部初始模型對應的網格范圍進行替換,得到最終設計模型;
S3.將最終設計模型與面部初始模型對消費者進行展示,由消費者進行挑選,并根據消費者意見按照步驟S2中的方式進行調整得到模型樣本;
S4.檢測消費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厚度,根據面部初始模型的參數信息、模型樣本的參數信息計算需要抽吸或填充的脂肪量的范圍值;
S5.對于需要抽吸的部位利用吸脂針按照算出的脂肪量將脂肪抽出;對于凹陷需要填充的部位,提取消費者自身的脂肪按照算出的脂肪量進行填充。
更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5中用于填充凹陷部位的脂肪來源于消費者的上臂、腹部或大腿內側、外側。
更進一步地,待抽吸或填充脂肪的創口愈合后,采用膠原纖維激活裝置激活膠原纖維活性,修整面部線條,撫平脂肪抽吸或填充后的痕跡。
更進一步地,所述膠原纖維激活裝置包括治療頭及主機,所述治療頭中部設置有從治療頭一端延伸至治療頭另一端的弧形作用部,所述弧形作用部上設置有至少2 個相互連通的負壓孔,所述負壓孔連接有安裝在主機內的負壓發生器,所述弧形作用部上還設置有至少2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安裝有與皮膚組成射頻電路回路的正電極、負電極,所述正電極與負電極通過導線連接有安裝在主機內的射頻發射器,所述負壓孔呈直線排布,且負壓孔位于弧形作用部的中部,所述安裝孔均勻排布在負壓孔兩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武侯熹亞頤美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未經成都武侯熹亞頤美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0304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