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印染廢水廢渣處理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92298.4 | 申請日: | 2020-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2366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30 |
| 發明(設計)人: | 曾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曾敏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3/30 |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達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李良 |
| 地址: | 337000 江西省萍***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印染 廢水 廢渣 處理 工藝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印染廢水廢渣處理工藝,屬于印染廢水廢渣處理技術領域。本發明包括調節池、反應池、初次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污泥濃縮、好氧處理、二次沉淀池、脫色處理、廢液檢測和排放處理,調節池與反應池連接,過濾后的廢料由污泥泵提升供入進入冷卻降溫塔內降溫,降溫時長為1?2小時,將廢料溫度降至35度以下,然后得到的廢料通過攪拌器以轉速為1000?1800轉每分鐘的速度勻速攪拌,攪拌時間為30?60分鐘,得到混合均勻的廢料進行備用,使得調節水量和水質,防止了印染廢水各工序產生的廢水水質差別較大,避免了水質出現較大的波動,影響后續處理。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印染廢水廢渣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印染廢水廢渣處理 工藝。
背景技術
紡織印染工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的廢水和廢渣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其中以印染行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對環境的污染最為嚴重。并且排放的 廢水中含有纖維原料本身的夾帶物,以及加工過程使用的漿料、油劑、染料 和化學助劑等,具有生化需氧量高、色度高、pH值高、難生物降解、多變化 的特點。廢水中殘存的染料組分,即使濃度很低,排入水體也會造成水體透 光率和水體中氣體溶解度的降低,會影響水中各種生物的生長,從而破壞水 體純度和水生生物的食物鏈,最終將導致水體生態系統的破壞。加之紡織品的產量和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染料正朝著抗光解、抗氧化和抗生物降解 的方向發展。所有這一切都導致了印染廢水的治理越來越難,印染廢水對環 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中國專利CN110395833A公開了一種印染廢水處理工藝,過濾階段:包括 兩次格柵初過濾和一次篩網精過濾,去除印染廢水中大部分的懸浮物,避免 雜質在后期處理過程產生干擾;混凝階段:利用鹽酸和氫氧化鈉調節廢水pH 至一定范圍,便于T-PSF混凝劑的加入,使混凝劑能夠在最優反應條件下進 行混凝;而混凝劑加入比例的設置,可以使難以沉淀的微粒雜質以較大的凝 聚速率進行沉淀;脫色階段:采用光電-Fenton反應器進行脫色,外加電場的 設置,有利于光生電子和空穴的分離,提高氧化效率;紫外光的引入,有利 于有機物降解,能夠促進Fe3+還原成Fe2+,還能使一些鐵絡合物發生光敏化 反應;處理過程無需其他化學藥物輔助,不會產生二次污染,處理效果好且 效率高,但是在工藝處理過程中,前期廢料剛剛產出,溫度較高,直接處理 容易出現較為劇烈的化學反應,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在廢料經過 多步驟處理后,其依舊可能存在問題,因此需要進行多項檢測,或進行循環 處理,或進行排出,上述專利中的方式還不夠充足全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印染處理工藝不足的問題,提供一種印染 廢水廢渣處理工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印染廢水廢渣處理工 藝,包括調節池、反應池、初次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污泥濃縮、好氧處理、 二次沉淀池、脫色處理、廢液檢測和排放處理,所述調節池與反應池連接, 所述反應池與初次沉淀池連接,所述初次沉淀池分別與水解酸化池和污泥濃 縮連接,所述水解酸化池與好氧處理連接,所述好氧處理與二次沉淀池連接, 所述二次沉淀池分別與脫色處理和污泥濃縮連接,所述脫色處理與廢液檢測 連接,所述廢液檢測與排放處理連接。
優選地,所述調節池包括過濾處理、冷卻處理和廢料混合處理;
步驟1:過濾處理通過設置有5-10mm、2-6mm格柵初過濾后,經20-50目 篩網精過濾;
步驟2:將步驟1過濾后的廢料由污泥泵提升供入進入冷卻降溫塔內降溫, 降溫時長為1-2小時,將廢料溫度降至35度以下;
步驟3:將步驟2得到的廢料通過攪拌器以轉速為1000-1800轉每分鐘的 速度勻速攪拌,攪拌時間為30-60分鐘,得到混合均勻的廢料進行備用。
優選地,所述反應池為混凝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曾敏,未經曾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9229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