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固體蓄熱與蒸汽型吸收式聯合冷熱雙供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89253.1 | 申請日: | 2020-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3348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5 |
| 發明(設計)人: | 畢月虹;魯一涵;吳娟;李玙璠;李繼壯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4F5/00 | 分類號: | F24F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劉萍 |
| 地址: | 10012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固體 蓄熱 蒸汽 吸收 聯合 冷熱 系統 | ||
1.一種固體蓄熱與蒸汽型吸收式聯合冷熱雙供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體蓄熱裝置(1)、空氣-水換熱器(2)、發生器(3)、冷凝器(4)、蒸發器(5)、吸收器(6)、溶液換熱器(7)、空調末端(8)和地埋管換熱器(9);第一節流閥(Ex1)位于冷凝器(4)和蒸發器(5)之間,流向為從冷凝器(4)流向蒸發器(5),冷劑水經過第一節流閥(Ex1)發生節流過程;第二節流閥(Ex2)位于吸收器(6)和溶液換熱器(7)之間,流向為從溶液換熱器(7)流向吸收器(6),溶液經過第二節流閥(Ex2)發生節流過程;第一閥門(V1)和第二閥門(V2)位于蒸發器(5)與空調末端(8)之間,為截止閥,第一閥門(V1)負責控制從蒸發器(5)流向空調末端(8)的冷水,第二閥門(V2)負責控制從空調末端(8)流向蒸發器(5)的回水;第三閥門(V3)、第四閥門(V4)位于冷凝器(4)和空調末端(8)之間,為截止閥,第三閥門(V3)負責控制從冷凝器(4)流向空調末端(8)的熱水,第四閥門(V4)負責控制從空調末端(8)流向冷凝器(4)的回水;第五閥(V5)和第六閥門(V6)位于冷凝器(4)與地埋管換熱器(9)之間,為截止閥,第五閥門(V5)負責控制從地埋管換熱器(9)流向冷凝器(4)的冷卻水回水,第六閥門(V6)負責控制從冷凝器(4)流向地埋管換熱器(9)的冷卻水;第七閥門(V7)和第八閥門(V8)位于蒸發器(5)與地埋管換熱器(9)之間,為截止閥,第七閥門(V7)負責控制從蒸發器(5)流向地埋管換熱器(9)的冷水,第八閥門(V8)負責控制地埋管換熱器(9)從流向蒸發器(5)的回水;第一號泵(P1)位于空氣-水換熱器(2)和發生器(3)之間,第二號泵(P2)位于吸收器(6)和溶液換熱器(7)之間,第三號泵(P3)位于冷凝器(4)與地埋管換熱器(9)之間,第四號泵(P4)位于蒸發器(5)與空調末端(8)之間;固體蓄熱裝置(1)與空氣-水換熱器(2)連成一個空氣循環回路,固體蓄熱裝置(1)接高壓線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空氣流經固體蓄熱裝置(1)被加熱,300℃~500℃的高溫空氣通過管路輸送至空氣-水換熱器(2)進行換熱,換熱完畢后,再通過管路經第一號泵(P1)輸送回固體蓄熱裝置中進行加熱;空氣-水換熱器(2)與發生器(3)連成一個蒸汽驅動循環回路,管道中的水與300℃~500℃的高溫空氣在空氣-水換熱器(2)中進行換熱后變為1.6~1.8MPa的蒸汽,輸送至發生器(3)中驅動吸收式制冷系統,驅動完畢后再通過管道輸送回空氣-水換熱器(2)中進行加熱;發生器(3)、吸收器(6)與溶液換熱器(7)連成一個吸收劑循環回路,來自吸收器(6)的質量濃度為55%~59%的稀溶液被第二號泵(P2)加壓,之后,進入溶液換熱器(7)中換熱,然后進入到發生器(3)中被加熱,質量濃度為55%~59%的稀溶液汽化產生的冷劑蒸氣進入到冷凝器(4)中,而發生器(3)中的質量濃度為60%~64%的濃溶液進入溶液換熱器(7)中進行換熱,再經過第二節流閥(Ex2)降壓后,進入吸收器(6)中,質量濃度為60%~64%的濃溶液在吸收器(6)中吸收來自蒸發器(5)的冷劑水蒸氣,變為質量濃度為55%~59%的稀溶液;發生器(3)、冷凝器(4)、蒸發器(5)、吸收器(6)和溶液換熱器(7)連成一個制冷劑循環回路,來自發生器(3)的冷劑水蒸氣在冷凝器(4)內發生冷凝過程,冷劑水蒸氣冷凝為飽和水,再經過第一節流閥(Ex1)降壓,飽和水轉變為冷劑濕蒸氣,冷劑濕蒸氣在蒸發器(5)內吸熱汽化為冷劑水蒸氣,冷劑水蒸氣進入吸收器(6)中,被質量濃度為60%~64%的濃溶液吸收,如此循環;冷凝器(4)和蒸發器(5)分別與空調末端(8)和地埋管換熱器(9)形成溶液循環回路;在供冷季節,蒸發器(5)產生制冷效應,冷水通過管路經第四號泵(P4)輸送至空調末端(8),換熱完畢后再通過管路輸送回蒸發器(5),冷卻水將吸收器(6)和冷凝器(4)釋放的熱量通過管道經第三號泵(P3)輸送至地埋管換熱器(9),換熱完畢后再輸送回吸收器(6)和冷凝器(4)中繼續吸熱;在供熱季節,吸收器(6)和冷凝器(4)產生制熱效應,熱水通過管路經第四號泵(P4)輸送至空調末端(8),換熱完畢后再通過管路輸送回吸收器(6)和冷凝器(4)中,蒸發器(5)通過管道經第三號泵(P3)與地埋管換熱器(9)相連,吸取土壤熱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夜間用電低峰時間時,固體蓄熱裝置(1)接高壓線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將電能轉化為熱能,熱量儲存在儲熱體中;空氣流經儲熱體被加熱,通過空氣-水換熱(2)器加熱水出蒸汽,蒸汽用于發生器(3),使蒸汽型吸收式系統產生制冷或制冷效應;在非低谷電時間段,固體蓄熱裝置(1)停止工作,僅利用蓄熱體存儲的熱量進行供熱;在供冷季節,打開第一閥門(V1)、第二閥門(V2)、第五閥門(V5)、第六閥門(V6),關閉第三閥門(V3)、第四閥門(V4)、第七閥門(V7)、第八閥門(V8),蒸發器(5)產生制冷效應,為空調末端(8)提供冷水,吸收器(6)和冷凝器(4)放出的熱量通過地埋管換熱器(9)散至土壤中;在供熱季節,打開第三閥門(V3)、第四閥門(V4)、第七閥門(V7)、第八閥門(V8),關閉第一閥門(V1)、第二閥門(V2)、第五閥門(V5)、第六閥門(V6),冷凝器(4)和吸收器(6)放熱,為空調末端(8)提供熱水,蒸發器(5)通過地埋管換熱器(9)吸取土壤熱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89253.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