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84440.0 | 申請日: | 2020-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6496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9 |
| 發明(設計)人: | 梅振鋒;王小華;陳敏;趙鵬;薛曉壘;彭小敏;俞勝捷;劉瑞鵬;丁奕文;朱晉永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西熱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J3/02 | 分類號: | F23J3/02;F23J1/00;F23N5/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王會 |
| 地址: | 215153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試驗 定量分析 燃煤 鍋爐 運行 優化 方法 | ||
1.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獲得各對吹灰器單獨吹灰對主汽溫、過熱器減溫水、再熱汽溫、事故減溫水以及空預器入口煙溫和出口煙溫的影響,得到吹灰效果顯著及不顯著的吹灰器位置;
步驟二、優化吹灰順序,控制空預器入口煙溫和出口煙溫均不低于下限溫度,提升吹灰過程中主汽溫、再熱汽溫水平;
步驟三、優化高、低頻次吹灰方式;
步驟一至步驟三依次實施;
步驟一中,進行逐對吹灰影響試驗,包括單層爐膛水冷壁吹灰、單對屏式過熱器吹灰、單對高溫過熱器吹灰、單對高溫再熱器吹灰、單對低溫再熱器吹灰、單對低溫過熱器吹灰和單對省煤器吹灰,獲得各對吹灰器單獨吹灰對主汽溫、過熱器減溫水、再熱汽溫、事故減溫水以及空預器入口煙溫和出口煙溫的影響,評估獲得吹灰效果顯著的吹灰器位置,在后續的吹灰順序優化試驗中進行重點調整,對于吹灰效果不顯著的吹灰器位置,在后續的吹灰順序優化試驗中不作調整;
步驟二中,進行吹灰順序調整組合優化試驗,優化吹灰順序,包括階段1、階段2和階段3;階段1以爐膛水冷壁吹灰為核心,在適當位置穿插1~2對再熱汽溫影響不顯著的屏式過熱器吹灰和1~2對主汽溫提升作用顯著的高溫過熱器吹灰,彌補爐膛水冷壁吹灰引起的主汽溫大幅下降,使主汽溫水平快速回升,階段1將爐膛水冷壁吹灰全部完成;階段2以屏式過熱器吹灰為核心,在適當位置穿插高溫再熱器吹灰、高溫過熱器吹灰和1~2對低溫再熱器吹灰,彌補屏式過熱器吹灰引起的再熱汽溫大幅下降,階段2將屏式過熱器吹灰、高溫再熱器吹灰以及高溫過熱器吹灰全部完成;階段3為將剩余的低溫再熱器吹灰和全部低溫過熱器吹灰按照從前往后的煙氣流程依次吹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層爐膛水冷壁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過熱器減溫水減小幅度達8~10t/h,或事故減溫水減小幅度達2~3t/h,或主汽溫下降幅度達2~3℃,或再熱汽溫下降幅度達2~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對屏式過熱器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再熱汽溫下降幅度達2~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對高溫過熱器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主汽溫上升幅度達2~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對高溫再熱器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再熱汽溫上升幅度達2~3℃。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對低溫再熱器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再熱汽溫上升幅度達2~3℃。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評估單對低溫過熱器吹灰效果顯著的條件閾值為主汽溫上升幅度達2~3℃。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試驗定量分析的燃煤鍋爐吹灰運行優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據階段1和階段3的實際吹灰過程中空預器入口煙溫及出口煙溫水平將省煤器吹灰穿插于階段1和階段3中,以控制空預器入口及出口煙溫不低于下限溫度,省煤器吹灰不在階段2中進行穿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西熱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蘇州西熱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84440.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材料精細化裂紋的預測方法
- 下一篇:一種輕型純電冷藏車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