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75367.0 | 申請日: | 2020-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0618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浩林 |
| 主分類號: | B28B7/24 | 分類號: | B28B7/24;B28B13/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1135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建筑 構件 成型 | ||
本發明公開了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具體涉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尤其是用在建筑壓合材料的自動化成型結構的設計改進方面。包括進料桶、擠壓機構、控制模塊、模具;所述進料桶,用于投放物料,與擠壓機構的外殼通過螺絲聯接;所述擠壓機構,用于擠壓物料,通過數據線聯接控制模塊,擠壓機構內部空間與模具內部空間連通;所述控制模塊,外接電源用于控制擠壓機構工作;所述模具內部有多個長方體凹槽,用于裝載填充物,使物料成型。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實現機械化壓合作業,提升產品品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了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具體涉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尤其是用在建筑壓合材料的自動化成型結構的設計改進方面。
背景技術
傳統的依靠人工和單純的澆筑模具進行作業,需要對單個模具進行注漿、保養、脫模等作業后才能剝離出一件成品,且成品密度,孔隙大小不一,質量不穩定。
另一方面,作業人員需要對單件產品進行作業,大大浪費了勞動力,同一段時間內,經營者需要雇傭更多的勞力才能完成壓合成型機的產量。
例如以往在生產涵管時,由于混凝土凝固時間短于一件產品的生產時間,此時就需要作業人員將模具一個一個單獨排放好后,在一個模具內完成涂刷隔離層、注漿、壓實作業后才能繼續下一個產品的生產。這個過程中,人員對于物料比例的控制會出現偏差,而且壓實物料的作業過程僅僅依靠人工壓實,工具的不同、工具作業方式等等因素都會造成產品品質的偏差,這樣質量不一、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急需改進。
壓合材料構件一般是由顆粒或粉末狀添加粘合劑等壓合而成,由于壓合材料經過了擠壓,內部還有框架或網狀結構,壓合制品具有質量穩定密,度大,孔隙微小等特點,使得成品的各項基礎性能明顯優于一般的澆筑成型制品。
發明內容
為解決以上不足,本發明公開了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使用壓合材料成型機及其生產用模具的方式,適用于管樁制品、板材、塊磚、裝配式構件等基礎構件的生產,生產同一種產品時可以配以多個模具,這樣便可以同時對一批產品進行注漿、保養、脫模作業。不僅生產效率大大提升,產品性能也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公開了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料桶、擠壓機構、控制模塊、模具;所述進料桶,用于投放物料,與擠壓機構的外殼通過螺絲聯接;所述擠壓機構,用于擠壓物料,通過數據線聯接控制模塊,擠壓機構內部空間與模具內部空間連通;所述控制模塊,外接電源用于控制擠壓機構工作;所述模具內部有多個長方體凹槽,用于裝載填充物,使物料成型。
本發明中,所述擠壓機構可以由電機201和絞龍結構構成,也可以由液壓或氣動部件配合擋板構成,用于壓實填充物;所述擠壓機構的外殼上有鏤空,作為進料口與進料桶聯接,使填充物能進入擠壓機構內部。
本發明中,所述模具外殼與擠壓機構的外殼聯接,可采用的聯接方式有銷聯接、鏈聯接、螺紋聯接,或者三種聯接方式的任意組合,聯接后兩部分緊密貼合,物料不能進入聯接處內部;所述模具可以是整體的模具,也可以是可組合形式構成的模具組合;所述模具的楊氏彈性模量大于等于140Gpa。
本發明中,所述控制模塊,有用戶操作界面,用戶操作界面可以是觸控顯示模組,也可以是機械按鍵,或者二者的任意組合,用戶操作界面至少設置了啟停按鍵和擠壓按鍵。
本發明中,絞龍送料進入模具可以設置專用的給料裝置聯接絞龍出口與模具內膽,或者在模具與絞龍之間留有空間,使絞龍內部空間與模具內部空間連通,且物料可以在壓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全部模具內部空間,實現物料的投放。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實現機械化壓合作業,提升產品品質。
附圖說明
圖1 是建筑構件壓合成型機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浩林,未經張浩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753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預加重電路、方法和顯示裝置
- 下一篇:多焦點超聲波的生成裝置及生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