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和具有它的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74720.3 | 申請日: | 2020-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27956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術海;黃繼杰;徐凱旋;王均龍;泮月華;劉建;于依洋;徐志偉;周東輝;李鵬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N11/00 | 分類號: | F01N11/00;B08B9/0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張文姣 |
| 地址: | 10220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壓差管 清理 系統 具有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和具有它的車輛。該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包括:氣源、前壓差管、后壓差管和切換裝置,切換裝置設置在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上,切換裝置具有將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切換至均與壓差檢測裝置相連的檢測狀態或者將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切換至均與所述氣源相連的清理狀態。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可通過切換裝置控制氣源清除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內的碳顆粒、灰塵、水珠、碎冰等雜質,以防止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堵塞或內徑變小,從而有利于得到精準地壓差信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和具有它的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在車輛的排氣系統中,檢測顆粒捕集器前后的壓差通常需要在排氣管外設置壓差管,然而壓差管在工作時由于冷熱交替容易形成冷凝水,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壓差管內的冷凝水結冰將造成壓差管堵塞或內徑變小,從而導致檢測到的顆粒捕集器前后的壓差值失準,影響車輛尾氣處理和發動機工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可防止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堵塞或內徑變小。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具有上述壓差管清理系統的車輛。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車輛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包括:氣源;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設置在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上,所述切換裝置具有將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切換至均與壓差檢測裝置相連的檢測狀態或者將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切換至均與所述氣源相連的清理狀態。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壓差管清理系統,可通過切換裝置控制氣源清除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內的碳顆粒、灰塵、水珠、碎冰等雜質,以防止前壓差管和后壓差管堵塞或內徑變小,從而有利于得到精準地壓差信號。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壓差管清理系統還包括:排氣管,所述前壓差管設置在所述排氣管的前端,所述后壓差管設置在所述排氣管的后端,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均與所述排氣管的內部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上均設置有所述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為兩位三通電磁閥且包括:第一閥口、第二閥口和第三閥口,所述第一閥口與對應的壓差管連通,所述第二閥口與所述連通,所述第三閥口與所述氣源連通,所述檢測狀態時所述切換裝置構造為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二閥口連通、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三閥口斷開,所述清理狀態時所述切換裝置構造為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三閥口連通、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二閥口斷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閥口與所述氣源之間通過氣體管路相連通,且所述氣體管路上設置有泄壓閥,在所述氣體管路內的壓力超過預設值時,所述泄壓閥開啟。
進一步地,所述氣體管路上設置有單向閥,所述單向閥允許氣體從所述氣源向所述第三閥口單向流動。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壓差管清理系統還包括:用于對所述氣源內的氣體或從所述氣源吹出的氣體進行加熱的加熱元件,所述切換裝置處于所述清理狀態時,所述加熱元件工作。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切換裝置構造為:在環境溫度低于0℃且發動機啟動時,按照預設時間間隔定期處于所述清理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切換裝置構造為:在所述發動機運行時間超過標定時間時,則在所述發動機熄火后,處于所述清理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切換裝置構造為:在所述壓差檢測裝置檢測的所述前壓差管和所述后壓差管的壓差值超過預設壓差范圍時,處于所述清理狀態。
根據本發明另一方面實施例的車輛,包括上述的壓差管清理系統。
所述車輛與上述的壓差管清理系統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7472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