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63497.2 | 申請日: | 2017-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5820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5 |
| 發明(設計)人: | 周明達;林正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5/00 | 分類號: | G02B5/00;G02B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國 |
| 地址: | 中國臺灣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成像 鏡片 裝置 電子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成像鏡片組包含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包含塑膠外環部及內片狀部。塑膠外環部至少位于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一外環面。內片狀部是封閉于塑膠外環部內,且內片狀部形成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一最小中心開孔。塑膠外環部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平直面,各平直面與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中心軸垂直。借此,當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被設置于成像裝置中時,可使得內片狀部的遮光位置不被局限于靠近透鏡之處,因而有別于已知光學元件的堆疊方式。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7年06月26日、申請號為201710492965.0、發明名稱為“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的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成像鏡片組及成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手機、平板計算機等搭載有成像裝置的個人化電子產品及行動通訊產品的普及,連帶帶動小型化鏡頭模塊的興起,對具有高解析度與優良成像品質的小型化鏡頭模塊的需求也大幅攀升。
塑膠鏡筒通常用于承載成像裝置中的透鏡及提供任意兩透鏡的光學間距,而塑膠鏡筒的結構連帶地影響成像裝置的成像品質。
請參照圖1,其是已知的成像裝置100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成像裝置100中,已知的內片狀部10(例如,遮光片)位置較為固定,且其一般需被局限于鄰近透鏡12的位置,而內片狀部10的塑膠材質可能反射從物端開孔11入射的光而產生雜散光,進而影響成像品質。
因此,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如何設計一種可避免上述缺陷的光學元件實為一項重要的議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成像鏡片組包含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其中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中包括有塑膠外環部以及內片狀部。由于內片狀部是封閉于塑膠外環部內,且內片狀部與塑膠外環部的兩側均相距一距離,因此當環型光學元被設置于成像鏡片組中時,可避免內片狀部直接抵靠透鏡,因而能夠減少雜光的產生并提升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片組,其包含一種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包含塑膠外環部及內片狀部。塑膠外環部至少位于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一外環面。內片狀部是封閉于塑膠外環部內,且內片狀部形成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一最小中心開孔。內片狀部的物側表面具有一第一光澤度,且內片狀部的像側表面具有一第二光澤度,其中第一光澤度不同于第二光澤度,內片狀部的物側表面的第一光澤度為GU1,內片狀部的像側表面的第二光澤度為GU2,塑膠外環部的兩側均設置有至少一平直面,各平直面與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的中心軸垂直,內片狀部的一中間剖面與兩側的平直面之間的距離分別為t1、t2,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平行一中心軸的一高度為t,最小中心開孔的直徑為內片狀部的厚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2t1/t25.0;0%GU11.8%;2.0%GU29.0%;以及借此,當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被設置于成像鏡片組中時,可使得內片狀部的遮光位置不被局限于靠近透鏡之處,因而有別于已知光學元件的堆疊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6349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藥物樣品的殘留DNA的檢測方法
- 下一篇:一種模塊化空氣換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