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功能無障礙車遠程監控與輔助駕駛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52916.2 | 申請日: | 2020-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6015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27 |
| 發明(設計)人: | 蔣建春;胡浪;陳琛;林傳鈺;何浩;祝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郵電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W60/00 | 分類號: | B60W60/00;B60W40/08;G05D1/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恒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陳棟梁 |
| 地址: | 400065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功能 障礙 遠程 監控 輔助 駕駛 系統 | ||
本發明請求保護一種多功能無障礙車遠程監控與輔助駕駛系統,主要包括:車載5G+V2X終端、無障礙車下位機、信息服務云平臺。車載5G+V2X終端用于無障礙車和駕駛者的狀態監控與異常狀態的檢測及報警、遠程遙控駕駛和自動駕駛的融合感知與決策規劃,使得駕駛者親屬能及時掌握無障礙車的出行狀況,且當發生異常情況時,駕駛者親屬可遠程接管無障礙車,通過5G監控終端的操控界面遙控駕駛或啟用自動駕駛功能駕駛無障礙車低速行駛至目的地;無障礙車下位機用于車載傳感器的數據采集與控制指令的接收和執行;信息服務云平臺用于用戶數據管理與提供設備間通信接口。本發明可有效提高行動不便人群乘坐無障礙車出行的安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無障礙車遠程監控與輔助駕駛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的應用日漸廣泛,并不斷提升交通出行的安全與效率。當前人們駕車出行已經離不開導航定位功能,方便快捷也成為用戶選擇交通工具的首要考慮因素。伴隨著無人自動駕駛、車聯網的興起和大量汽車廠商的巨額投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相關市場的潛在價值更是空前巨大。目前,L4級別的自動駕駛已經逐步開始試運營,車聯網設施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當中。
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體系包括導航定位、環境感知、決策與控制和車聯網等。導航定位模塊由GPS導航系統、數字地圖、無線通信網絡和車輛信息管理系統組成,可實現車輛的導航定位、行車路徑規劃等功能;環境感知模塊包括機器視覺系統和雷達系統等,通過結合現代通訊技術、信息傳感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實現高精度、高實時性的交通環境感知功能;決策與控制模塊利用感知到的環境信息,加上高精度地圖的輔助,動態規劃車輛的局部行車路徑同時控制車輛按照規劃的路徑行駛;車聯網模塊通常包括路側設備RSU、車載設備OBU和MEC邊緣計算服務器,以車內網、車際網和車載移動互聯網為基礎,按照約定的通信協議和數據交互標準實現車與行人、附近車輛、路側設備、云端之間的無線通信,使得交通管理、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控制更加智能化。
在4G網絡時代,由于通信帶寬、時延的限制,導致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在一段時間內難有實質的提升。隨著5G時代的到來,憑借5G網絡的大帶寬、低時延特性,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將提升到一個新臺階。5G的特性包括毫米波、微型基站、Massive MIMO天線陣列和D2D設備間通信等。通過使用更高的通信頻率,更多的通信基站,以及更為先進的信號傳輸和轉發技術,使得5G通信可支撐起eMBB大帶寬、URLLC超低時延高可靠和mMTC大規模連接的應用場景。目前,在5G通信場景下的遠程駕駛系統已經趨于成熟,而NR-V2X標準的發布也表明車聯網的5G時代已經到來。
盡管當前的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較為完善,其高昂的造車成本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術的成熟落地。以絕大多數智能車都安裝的激光雷達為例,高性能的激光雷達價格都在數萬到數十萬之間,而普通的激光雷達又難以滿足高速、高實時智能車的需求。除此之外,智能車安裝的毫米波雷達通常價格也在數千元,而智能車搭載的傳感器遠不止以上兩種。綜合來看,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很難在民用普通車輛中普及。
為提高駕駛出行的安全性,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專門配有駕駛員異常狀態檢測模塊,用以在駕駛員出現疲勞駕駛、分心駕駛時及時進行提醒,以盡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當前對駕駛員的異常狀態檢測通常需要技術人員根據青壯年群體的平均統計數據設置固定的檢測閾值,但對于乘坐無障礙車出行的老年群體而言,其平均統計數據與青壯年群體有顯著的區別,且老年群體的統計數據存在比較大的方差,即個體之間的差異會非常明顯。因此,通常的駕駛員異常狀態檢測方法難以應用到老年群體,故需要針對老年群體的特點,設計定制化、閾值可配置的駕駛者異常狀態檢測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郵電大學,未經重慶郵電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5291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混合氣中乙炔的高效分離方法
- 下一篇:易清潔式電動牙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