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及精制食用油脂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52822.5 | 申請日: | 2020-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2508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30 |
| 發明(設計)人: | 張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阜陽寶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1B3/00 | 分類號: | C11B3/00;C11B3/10;C11B3/14;A23D9/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律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84 | 代理人: | 楊霞 |
| 地址: | 2364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食用 油脂 脫臭 方法 精制 | ||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包括:以殼聚糖復合物作為吸附劑對食用油脂進行吸附處理后,再以水蒸汽作為脫臭介質,在250℃以下進行脫臭處理。本發明所述脫臭方法通過殼聚糖復合物作為吸附劑來抑制高溫脫臭過程中的副產物生成,從而有效去除了食用油脂中的氣味成分,提高了食用油脂的品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用油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及精制食用油脂。
背景技術
目前,食用油脂通常是通過依次進行脫膠、脫酸、脫色、脫臭工序而完成精制。通過上述這些油脂精制工序,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雜質少、酸值低、無著色、無臭味的食用油脂,但是該食用油脂中依然還存在部分雜質:例如,在高溫精制操作過程中,由此生成的副產物成分在上述精制工序中就無法被充分地除去。
在精制油脂的整個流程中,脫臭作為一種通過在水蒸氣的存在下加熱原料油脂從而除去原料油脂中的揮發性氣味成分的工序而為人所知。但是現有脫臭工序的高溫條件會很大可能增加副產物的量,而這些副產物將會產生新的氣味,由此引起所得油脂的品質變差。
發明內容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及精制食用油脂,該脫臭方法通過殼聚糖復合物作為吸附劑來抑制高溫脫臭過程中的副產物生成,從而有效去除了食用油脂中的氣味成分,提高了食用油脂的品質。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包括:以殼聚糖復合物作為吸附劑對食用油脂進行吸附處理后,再以水蒸汽作為脫臭介質,在250℃以下進行脫臭處理。
優選地,所述食用油脂為棕櫚油、玉米油、豆油、稻米油、茶籽油、棉籽油或亞麻油中一種或者多種的組合。
優選地,所述殼聚糖復合物的用量是食用油脂的0.1-10wt%。
優選地,所述殼聚糖復合物是通過將殼聚糖的膠體溶液與活性炭混合后烘干制成;優選地,所述活性炭的用量是殼聚糖的5-22wt%。
優選地,所述殼聚糖為重均分子量30-80萬、脫乙酰度大于80%的殼聚糖,所述活性炭為粒徑為10-100μm的活性炭。
優選地,所述吸附處理的溫度為70-80℃,時間為30-60min。
優選地,所述脫臭處理是在真空條件下進行,優選地,真空度不高于2500Pa,脫臭時間為30-90min。
本發明還提出一種食用油脂的精制方法,包括脫膠、脫酸、脫色和脫臭,所述脫臭是以上述脫臭方法進行。
本發明同樣還提出一種精制食用油脂,其是通過上述油脂脫臭方法處理得到或者是通過上述精制方法處理得到。
本發明所述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在傳統通過水蒸氣存在下加熱原料油脂蒸餾從而除去原料油脂中的揮發性的氣味成分的基礎上,為了克服高溫條件(通常是220-250℃)造成油脂中容易產生副產物這一缺陷,通過在這一通過水蒸氣進行蒸餾處理之前,預先用殼聚糖復合物作為吸附劑來處理該油脂。由于殼聚糖復合物所具有的氨基基團可以與油脂中的氣味成分(尤其是醛類化合物)發生Schiff base反應而形成吸附,因此可以將原料油脂中的氣味成分(尤其是醛類化合物)預先進行有效去除,由此既抑制了氣味成分轉變為其他氣味分子,又可以在較高溫度下通過水蒸氣將油脂中所包含的其他氣味分析進行更有效去除(尤其是3-MCPD酯和縮水甘油酯),提高了油脂的品質和風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應該明確提出這些實施例用于舉例說明,但是不解釋為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所述食用油脂的脫臭方法可直接使用毛油,或者使用脫色油進行脫臭處理,脫色油可購自于市場或通過常規的精煉技術得到。在食用油脂為毛油的情況下,可先對毛油進行本領域常規的脫膠、脫酸、脫色等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阜陽寶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安徽阜陽寶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5282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