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旋轉對線定位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50323.2 | 申請日: | 2020-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0345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方超華;王識程;趙立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方超華 |
| 主分類號: | A61B17/17 | 分類號: | A61B17/17;A61B90/00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匯誠永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張靜汝 |
| 地址: | 322008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膝關節 置換 脛骨 旋轉 定位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2)旋轉對線定位裝置,從左到右依次包括側桿一(3)、底桿(5)、支撐塊(6)、側桿二(4);底桿(5)平行于支撐塊(6)長度方向而固定在支撐塊(6)下部,側桿一(3)和側桿二(4)的下端分別固定在底桿(5)兩端且側桿一(3)和側桿二(4)均垂直于支撐塊(6)長度方向;支撐塊(6)頂部固定一橫桿(7),橫桿(7)平行于底桿(5)設置;橫桿(7)上滑動固定一滑桿(8),滑桿(8)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橫桿(7)長度方向,穿過側桿一(3)、側桿二(4)上端的定位釘一(9)將側桿一(3)、側桿二(4)上端分別固定到股骨(1)內上髁凹與外上髁凸的對應點上。本發明的旋轉對線定位裝置使得旋轉對線的獲得精確,方法簡單,解決了現有醫學中無法簡單畫出旋轉對線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全膝關節置換術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旋轉對線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是在近代人工髖關節成功應用于病人后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新技術,它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關節病痛,極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在發達國家比較流行。在膝關節置換術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找準脛骨旋轉對線。
下肢力線分為冠狀面上的內、外翻對線,矢狀面上的股骨假體的屈伸、脛骨假體的前、后傾位置以及水平面上的旋轉對線。良好的對線缺一不可,旋轉對線不良可引起髕骨軌跡不良及股骨-襯墊假體界面對位不良,進而導致膝前痛、襯墊磨損及假體松動等并發癥。其中股骨假體的旋轉對線目前已經有公認的金標準:連接股骨內上髁凹與外上髁凸的股骨外科髁上軸線(transepicondylar axis,TEA)。
確定脛骨假體旋轉對線的方法目前還存在爭議,有參考關節內或關節外的解剖學標志獲得的旋轉對線,如脛骨后髁軸線、經脛骨髁上軸線、脛骨髁間嵴間溝、后交叉韌帶止點與脛骨結節內側緣或脛骨結節中內1/3點的連線、脛骨截骨面前皮質等。肖瑜等人于2006年5月——2007年4月,對60例膝內翻患者行旋轉平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55~78歲。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術中脛骨假體定位方法:A組采用脛骨結節中內l/3線作為解剖標志;B組膝內翻0~90患者采用脛骨結節內側緣作為解剖標志,10~19。患者以脛骨結節內側緣至脛骨結節中內l/3線區間的中線為準,≥200的患者以脛骨結節中內1/3線為準。測量術后兩組聚乙烯半月板墊片的旋轉角度以確定脛骨假體旋轉對線,得出脛骨結節內側緣至中內l/3線是較理想的脛骨假體旋轉定位區間,線性的定位應根據患者膝關節內外翻畸形程度而定(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年1月第22卷第1期)。趙寶輝等人對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名,女5名;年齡21-38歲,平均(28.1+6.0)歲。行膝關節完全伸直位CT橫斷面掃描,26幅CT掃描圖像納入研究。在CT掃描圖像上描繪兩條脛骨前后軸線:后十字韌帶止點中點分別與髕韌帶止點處內側緣及髕韌帶中內1/3點連線,股骨外科髁上軸線;測量兩條脛骨前后軸線分別與股骨外科髁上軸垂線的夾角,并與理想的脛骨假體旋轉對線標志即0°進行比較。得出股骨外科髁上軸垂線與后十字韌帶止點中點與髕韌帶止點處內側緣連線的夾角為一5.1°—5.8°,平均0.7°±2.8°,與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后十字韌帶止點中點與髕韌帶中內1/3點連線的夾角為-3.4°~14.1°,平均6.9°±5.3°,與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條脛骨前后軸線與股骨外科髁上軸垂線的夾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脛骨假體旋轉對線可參考后十字韌帶止點中點與髕韌帶止點處內側緣連線,使股骨與脛骨假體間旋轉對線更匹配(中華骨科雜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有斯偉等人得出脛骨假體旋轉對線是影響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和假體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無明確的脛骨假體旋轉對線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轉對線定位方法包括關節外脛骨假體旋轉參考標志和自我形合技術等,但關節外旋轉對線不可靠,易受到膝關節內外翻畸形的影響,自我形合技術一般會導致脛骨假體過度外旋,兩者易導致脛骨假體旋轉不良。近年有文獻報道使用脛骨截骨面解剖標志來確定脛骨假體旋轉對線,其中脛骨平臺Akagi前后線及脛骨髁問棘間溝線較為可靠,易于術中定位,是目前全膝關節置換術中值得采用的方法(國際骨科學雜志2014年1月第35卷第1期和余華晨)。最具革新的研究就是余華晨等人(中國骨傷2015年10月第28卷第10期)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對80名健康成年人行膝關節磁共振掃描,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齡(35.4+6.1)歲。在股骨橫斷面圖像上定位股骨外科髁上軸(S’rEA)并投射到脛骨側形成STEA’,在脛骨側橫斷面圖像上定位后交叉韌帶止點中點與髕韌帶內側緣連線(Akagi線)及其垂線(AK),后交叉韌帶止點中點與髕韌帶中內1/3連線及其垂線(AP),比較AK、AP相對于STEA’的角度。得出Akagi線作為全膝關節置換脛骨近端假體旋轉對線的可靠性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方超華,未經方超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503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