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大長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表面屏拋涂完整性的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449344.2 | 申請日: | 2020-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9779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瓊;薛念普;張渝;林明輝;高瀚君;王玉柱;楊時敏;李輝;劉洋;王鴻宇;周岳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88 | 分類號: | G01N21/88;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天科技專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陳鵬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長徑 固體 火箭發(fā)動機 殼體 表面 屏拋涂 完整性 檢測 裝置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大長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表面屏拋涂完整性的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相機的第一端設置有圓桿,圓桿固定于移動平臺上方,移動平臺下方設置有第一滑塊和第一導軌,第一導軌固定于固定平臺的第一臺面,在第一臺面設置有移動平臺對應的驅動裝置;在固定平臺的第二臺面設置有第二滑塊和第二導軌,第二導軌固定于移動板上,移動板的一端設置有軸系結構,軸系結構的另一端設置有升降機,升降機的一側設置有伺服電機,升降機和伺服電機固定于升降機固定座,升降機固定座固定于支撐平臺,支撐平臺的一側設置有萬向輪;檢測相機的進給長度大于等于4m,升降機的行程大于等于500mm。本發(fā)明可以實現殼體的完整性檢測,提高了檢測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拋涂完整性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大長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表面屏拋涂完整性的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作為導彈與航天飛行器的動力裝置,具有它特定的技術要求,其中一個主要的方面是保證藥柱—襯層—絕熱層—殼體的結構完整。襯層是實現絕熱層(或殼體)與推進劑粘結的一層過渡層,其主要作用是將推進劑與絕熱層或殼體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因此要求該界面粘結牢靠,不脫粘,不產生界面效應,且要求能夠承受所有可能出現的應力。界面粘接不牢,出現脫粘,襯層的自身性能差,就有可能造成殼體的過熱失強,或引起推進劑的燃面擴大等,而導致發(fā)動機點火失敗。
襯層成型是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生產中的三種特種工序之一。襯層拋涂成型工藝是在襯層料漿中不加溶劑,在襯層料漿黏度極高情況下進行施工的一種新型涂層成型工藝,這種工藝可使襯層致密,厚度可控,在絕熱層表面和鋼表面上拋涂的襯層能滿足工藝要求,且優(yōu)于現行噴涂工藝成型后的襯層。但在拋涂工藝后仍需對拋涂表面的完整性進行檢測,以保證襯層的自身性能,因殼體內部光線較弱,當前人工作業(yè)僅能實現部分殼體的目測檢測且檢測效果較差,尤其對于大長徑比殼體件,無法對殼體實現完整性檢測。
綜上,現有的完整性檢測方法尚不能對大長徑比殼體件實現完整性檢測,探索新的大長徑比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拋涂完整性檢測方法、開發(fā)新的大長徑比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拋涂完整性檢測裝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大長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表面屏拋涂完整性的檢測裝置。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大長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表面屏拋涂完整性的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相機、圓桿、移動平臺、第一滑塊、第二滑塊、第一導軌、第二導軌、固定平臺、移動板、升降機、伺服電機、升降機固定座、支撐平臺和萬向輪,其中,
所述檢測相機的第一端設置有所述圓桿,所述圓桿固定于所述移動平臺的上方,所述移動平臺的下方設置有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一導軌,所述第一導軌固定于所述固定平臺的第一臺面上,在所述第一臺面上設置有所述移動平臺對應的驅動裝置;
在所述固定平臺的第二臺面上設置有所述第二滑塊和所述第二導軌,所述第二導軌固定于所述移動板上,所述移動板遠離所述第二導軌的一端設置有軸系結構,所述軸系結構遠離所述移動板的一端設置有所述升降機,所述升降機的一側設置有所述伺服電機,所述升降機和所述伺服電機均固定于所述升降機固定座上,所述升降機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撐平臺上,所述支撐平臺遠離所述升降機固定座的一側設置有萬向輪;
所述檢測相機的進給長度大于等于4m,所述升降機的行程大于等于500mm。
可選地,所述檢測相機的第二端設置有燈架;
所述燈架通過檢測相機的螺紋孔固定于所述檢測相機的第二端;
所述燈架為一個C型槽鋁,所述燈架上固定有燈管,所述燈管的照明區(qū)域恰覆蓋所述檢測相機的識別區(qū)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4934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