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抗浮錨桿及地下室底板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41696.3 | 申請日: | 2020-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7582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07 |
| 發明(設計)人: | 譚光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31/12 | 分類號: | E02D31/12;E02D5/74;E02D27/00 |
| 代理公司: | 長沙智嶸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羅紅枚 |
| 地址: | 410007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抗浮錨桿 地下室 底板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浮錨桿及地下室底板施工方法,包括:錨桿桿體、沿錨桿桿體的長度方向布設于錨桿桿體內的預應力鋼絞線、及錨固裝置。抗浮錨桿的下端埋設于地層中,抗浮錨桿的上端延伸至地面上用于構筑地下室底板的底板區域內,且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由錨桿桿體的頂端伸出后伸入底板區域中。錨固裝置布設于底板區域中,且與錨桿桿體的頂端相連,預應力鋼絞線穿設于錨固裝置中,以在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后對其進行錨緊固定,進而對張拉后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力進行保持。本發明抗浮錨桿的張拉端完全埋設于地下室底板內,與其固結為一體,從而地下室底板施工效率高,成型質量好,不會存在漏水的隱患,且美觀度高,使用時方便、舒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下室底板施工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抗浮錨桿。此外,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利用上述抗浮錨桿進行地下室底板施工的地下室底板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預應力鋼絞線抗浮錨桿的張拉端,需要設置鋼絞線混凝土梁或型鋼梁,然后在梁的外側對預應力鋼絞線進行張拉。但是,對于地下室的抗浮錨桿,沒有條件設置鋼絞線混凝土梁或型鋼梁;同時,由于預應力鋼絞線的錨固段設置在地下室底板區域內,因此,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不能設置在抗浮錨桿的錨桿桿體的頂端,否則底板內的預應力鋼絞線沒有施加預應力,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一般而言,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是不考慮在錨桿桿體頂端直接張拉,普通錨桿也不能承受這個張拉力,且由于錨桿的預應力鋼絞線是需要錨固在底板內的,而底板內這一部分也需要張拉,如果在錨桿桿體頂端張拉,底板內的鋼絞線是沒有張拉的,并且,即使張拉到了,由于底板沒有施工,這個拉力也沒有附著物。
現有常規做法為:先等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再張拉預應力鋼絞線。由于預應力鋼絞線張拉時,鋼絞線會伸長,因此要和底板之間有孔隙,等張拉完成后,再把這個孔隙灌漿,不僅增加一道灌漿的工序,且灌漿難以灌密實,存在極大的漏水隱患;同時,由于張拉端高于地下室底板,會在地下室底板上露出來,不僅影響美觀,且給地下室的使用造成極大的不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抗浮錨桿及地下室底板施工方法,以解決預應力抗浮錨桿現有的錨固方式及地下室底板的現有施工方式存在的錨固操作繁瑣、底板施工操作繁瑣、及存在極大的滲漏風險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抗浮錨桿,包括:錨桿桿體、沿錨桿桿體的長度方向布設于錨桿桿體內的預應力鋼絞線、及錨固裝置;抗浮錨桿的下端埋設于地層中,抗浮錨桿的上端延伸至地面上用于構筑地下室底板的底板區域內,且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由錨桿桿體的頂端伸出后伸入底板區域中;錨固裝置布設于底板區域中,且與錨桿桿體的頂端相連,預應力鋼絞線穿設于錨固裝置中,以在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后對其進行錨緊固定,進而對張拉后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力進行保持。
進一步地,錨固裝置包括用于供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穿設的預應力傳遞裝置、及用于對張拉后的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進行錨緊固定的錨固夾具;預應力傳遞裝置的下端與錨桿桿體的頂端相連,預應力傳遞裝置的上端沿預應力鋼絞線的待張拉方向延伸,且預應力傳遞裝置上設有供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穿設的穿設通道;錨固夾具用于夾緊張拉后的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后頂抵預應力傳遞裝置的上端,以配合預應力傳遞裝置作用對張拉后的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力進行保持。
進一步地,預應力傳遞裝置呈空心筒狀,且沿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方向延伸;預應力傳遞裝置的底端用于與錨桿桿體的頂端固定,錨固夾具布設于預應力傳遞裝置的頂端;穿設通道沿預應力傳遞裝置的軸向貫穿預應力傳遞裝置。
進一步地,預應力傳遞裝置包括空心筒狀的傳力筒、及連接于傳力筒兩端的下連接板和上承力板;下連接板與錨桿桿體的頂端固定,且下連接板上開設有供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穿入的第一通孔;上承力板上開設有供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端穿出的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傳力筒的內通道、及第二通孔連接形成沿預應力鋼絞線的軸向延伸的穿設通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4169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