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逆變器調制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13311.2 | 申請日: | 2020-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3209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22 |
| 發明(設計)人: | 張犁;婁修弢;雷崢子;諸葛慧子;陶勁宇;史雯;謝子建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M7/483 | 分類號: | H02M7/483;H02M7/53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0098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ic si 混合 電平 anpc 逆變器 調制 電路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逆變器調制電路,屬于電力電子技術領域,針對現有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逆變器存在SiC器件之間損耗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設計了一種新型SiC和Si混合方案和相應的調制策略,在充分利用SiC器件性能優勢,使其承受所有開關損耗的同時,綜合考慮通態損耗,將開通損耗和關斷損耗分布在不同的SiC器件上,實現更佳的損耗均衡效果,且主要零電平采用雙電流路徑實現通態損耗的優化,進一步提高了逆變器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力電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逆變器調制電路。
背景技術
電力電子變換器一直追求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基于傳統Si器件的變換器受限于Si器件自身的性能瓶頸,很難在功率和效率上有大幅提升,相比于全SiC器件的變換器,SiC和Si器件混合型變換器更兼顧性能和成本。三電平ANPC電路以其結構簡單和冗余模態眾多的優勢,成為近年來SiC和Si器件混合應用的熱點研究對象。
目前三電平ANPC的混合方案及調制策略大多都是將開關損耗集中在SiC器件上,而Si器件工頻工作。但是在充分利用SiC器件優越開關性能的同時,也會導致甚至加重損耗不均衡分布程度。例如,文獻“D.Zhang,J.He and D.Pan,A Megawatt-Scale Medium-Voltage High-Efficiency High Power Density“SiC+Si”Hybrid Three-Level ANPCInverter for Aircraft Hybrid-Electric Proouls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Industry Applications,vol.55,no.6,pp. 5971-5980,Nov.-Dec.2019”提出了一種由四個SiC MOSFET和兩個Si有源器件組成的三電平 ANPC逆變器拓撲,如圖1所示。相應的調制波形如圖2所示,在調制波(ue)正半周,第一功率管驅動信號(ugs1)和第三功率管驅動信號(ugs3)相同,且與第二功率管驅動信號(ugs2) 高頻互補切換,第四功率管驅動信號(ugs4)和第六功率管驅動信號(ugs6)常低,第五功率管驅動信號(ugs5)常高,輸出電平在+E和0之間切換。在此切換邏輯下,開關損耗會集中在外部SiC功率管S1和S4,而內部SiC功率管S2和S3幾乎沒有開關損耗,導致四個SiC MOSFET損耗分布很不平衡,并且在高頻下該問題日趨嚴重。而且主要零電平下的電流路徑為單一電流路徑,零電平雙電流路徑僅作為中間過渡狀態,通態損耗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提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 逆變器調制電路,在不增加SiC器件的數量,充分利用SiC器件性能優勢的同時,實現SiC器件及變換器整體的損耗均衡分布,并主要零電平采用雙電流路徑實現通態損耗的優化,從而提高逆變器變換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SiC和Si混合型三電平ANPC逆變器拓撲,包括直流電源、第一輸入分壓電容、第二輸入分壓電容、第一~第六功率管、輸出濾波電感、輸出濾波電容以及負載電阻,第一輸入分壓電容的正極端與直流電源的正極連接,第一輸入分壓電容的負極端與第二輸入分壓電容的正極端連接,第二輸入分壓電容的負極端與直流電源的負極連接,包括工頻模塊(2)和高頻模塊(1),工頻模塊(2)的功率管是S2和S3,采用Si IGBT,高頻模塊(1)的功率管是S1、S4、S5、S6,采用SiC MOSFET。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未經河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1331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