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礦渣固井液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11704.X | 申請日: | 2020-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8088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0 |
| 發明(設計)人: | 于永金;李明;謝南星;張弛;靳建洲;鄭友志;齊奉忠;張華;劉子帥;徐明;劉慧婷;吳杰;劉德智;劉罡;孫坤;呂斌;張海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9K8/467 | 分類號: | C09K8/467;C08F212/14;C08F222/02;C08F220/34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 地址: | 10220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礦渣 固井液用 緩凝劑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礦渣固井液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包括:(1)在反應容器中將苯乙烯磺酸鈉、馬來酸、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混合,溶解在去離子水中,調節反應溶液pH值為7~8;通入氮氣除氧,升至70℃時加入引發劑過硫酸鉀;將產物冷卻、提純、干燥,得到A組分;(2)將天然蛭石平鋪于磁盤上,置于微波爐內,高火條件下處理1 min,再將其加入到鹽酸中,水浴70℃下攪拌,得到酸改性蛭石粉末,即B組分;(3)將酒石酸鈉與檸檬酸混合,得到C組分;(4)將A組分、B組分、C組分以3:1:1的質量比混合。本發明原理可靠,操作簡便,制備的緩凝劑能有效控制礦渣固井液的稠化時間,不影響其沉降穩定性,可廣泛用于以礦渣膠凝材料為支撐的固井工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田化學領域一種固井液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固井礦渣膠凝材料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能有效控制礦渣固井液的稠化時間,并可改善礦渣固井液的沉降穩定性。
背景技術
傳統固井是指當鉆井作業達到一定井深后,在已鉆成井眼中下入套管柱,然后在套管和井壁之間的環空內注入水泥漿達到某預定位置,并使其在預定時間內迅速凝結、硬化,形成優質、完整、具有良好層間封隔能力的水泥環的過程。近幾年來,隨著油田勘探開發難度和井下開采復雜程度的增加,固井難度逐漸加大。傳統水泥漿固井技術存在易向地層流失、強度發展緩慢、密度大易發生漏失等問題。因此,具有與水泥相似水硬性的膠凝材料礦渣,由于其活性強、早強高、頂替效率強、成本低廉等特點,受到了相關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礦渣固井液技術也應運而生。
礦渣固井液是以礦渣為無機膠凝材料制備的一種新型固井液,以氫氧化鈉、碳酸鈉、硅酸鈉及其復配物為激活劑,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羥乙基纖維素等為懸浮劑。礦渣固井液可替代水泥漿,充滿套管與套管或地層間的環形空間,凝固硬化后支撐套管、加固井壁,有效封隔油氣水層,用于解決低壓易漏地層、長封固段固井作業,提高簡化井身結構等非目的層的封固、填充作業。
礦渣固井液緩凝劑作為最重要的三種外加劑之一,對延遲凝固時間,維持漿體可泵送狀態具有重要作用,是確保固井施工順利和固井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用于水泥漿的緩凝劑往往不適用于礦渣固井液,研發出適用于礦渣固井液的緩凝劑迫在眉睫。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礦渣固井液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原理可靠,操作簡便,制備的緩凝劑解決了目前礦渣固井液沉降穩定性差、過度分散、稠度降低等問題,可以有效控制調節礦渣固井液的稠化時間,同時不影響其沉降穩定性,可廣泛用于以礦渣膠凝材料固井技術為支撐的固井工程。
為達到以上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礦渣固井液用緩凝劑的制備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緩凝劑A組分:
1)在反應容器中將苯乙烯磺酸鈉SSS、馬來酸M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DMC以質量比為10~8:7~5:3~1的比例混合,溶解在去離子水中,用氫氧化鈉調節反應溶液的pH值為7~8;
2)向反應容器中通入10min氮氣除氧,待反應體系溫度升至70℃時,緩慢加入引發劑過硫酸鉀,過硫酸鉀的質量為單體總質量的1.0~3.0%;
3)反應進行4h后,將粘稠液體產物冷卻至室溫,用丙酮進行提純、干燥和粉碎,得到緩凝劑A組分;
(2)、制備緩凝劑B組分:
1)以天然蛭石(VER)為原料,均勻平鋪于磁盤上,置于微波爐內,在微波高火的條件下處理 1 min,得到微波膨脹蛭石;
2)取一定量微波膨脹蛭石粉體,按固液質量比 1:20~25加入到2mol/L 的鹽酸溶液中,在水浴 70℃下攪拌2h;
3)洗滌、抽濾、干燥,研磨至200目,得到酸改性蛭石粉末,即緩凝劑B組分;
(3)、制備緩凝劑C組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1170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