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廠站直流蓄電池一鍵式核容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406734.1 | 申請日: | 2020-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6307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2 |
| 發明(設計)人: | 楊遠航;王輝春;陳炯;盧佳;楊橋偉;許守東;張麗;石恒初;游昊;李本瑜;趙明;盧中鈞;李興美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388 | 分類號: | G01R31/388;G01R31/367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于洪 |
| 地址: | 650011***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直流 蓄電池 一鍵式核容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廠站直流蓄電池一鍵式核容裝置及方法,屬于電力設備性能檢測技術領域。該裝置包括放電模塊、通信控制模塊、信號輸出模塊、放電接口、數據采集端口、試驗數據導出接口;通信控制模塊分別與放電模塊、信號輸出模塊、數據采集端口相連;放電模塊還與放電接口相連;信號輸出模塊還與試驗數據導出接口相連;放電接口用于直流蓄電池正負極的接入;通信控制模塊通過數據采集端口與直流系統監控裝置相連,信號輸出模塊通過試驗數據導出接口與移動存儲介質相連,信號輸出模塊還直接與監控系統相連。本發明避免了復雜的外部接線,解決運維人員技術水平不足的問題,并通過自動控制放電過程,解決蓄電池過度放電的風險,易于推廣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力設備性能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廠站直流蓄電池一鍵式核容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直流系統蓄電池是電力系統中重要的二次設備,其主要功能是在交流系統故障導致充電裝置閉鎖或充電裝置自身故障時,為全站二次設備和斷路器操作機構提供工作電源,以保證設備正常工作。
直流系統蓄電池定期核容工作是規程強制要求開展的檢測工作,可有效檢測蓄電池組整體性能。新安裝或大修后的閥控蓄電池應進行全核對性充放電試驗,以后檢驗周期為運行年限在4年內每2年一次,超過4年每1年一次,整體工作量較大。目前核容工作由人工開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核容過程接線復雜、核容試驗數據分析需一定理論技術水平,很多廠站運維人員不掌握蓄電池核容方法和要求,難以自主開展核容試驗。
2.核容期間每小時需要記錄一次單只蓄電池端電壓數據,如果是2V蓄電池的情況就需要用萬用表測量并記錄108只蓄電池數據,耗時半小時左右,工作量大。而且在測量和記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測量的數據已不再是規程要求的整點時刻的數據,數據存在測量不及時和失真的問題,不具備可對比性。
3.核容工作要求蓄電池單體或整組端電壓低于放電終止電壓時立刻停止放電,對不滿足要求的蓄電池進行活化。人工測量無法實時監測蓄電池端電壓,往往在兩次測量的空窗期間有蓄電池端電壓低于放電終止電壓,這時要到下一個測量周期才能發現。這種情況下有可能造成蓄電池過放電,對蓄電池造成損傷,降低活化成功率。
4.目前市場上也有單獨的蓄電池放電儀產品可以實時監測蓄電池端電壓,在蓄電池單體端電壓低于放電終止電壓時終止放電,但放電前需要在每只蓄電池的正負極接線柱上接線,接線復雜耗時且存在接線錯誤造成短路的風險。
因此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是目前電力設備性能檢測技術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廠站直流蓄電池一鍵式核容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及方法解決了目前蓄電池放電儀接線復雜的問題以及蓄電池電壓實時記錄的問題,通過簡化蓄電池接入裝置接線以及采用一鍵式操作的方式,并實現放電過程控制及試驗結果分析,解決運維人員技術水平不足的問題;并通過自動控制放電過程,解決蓄電池過度放電的風險,易于推廣應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廠站直流蓄電池一鍵式核容裝置,包括:放電模塊、通信控制模塊、信號輸出模塊、放電接口、數據采集端口、試驗數據導出接口;
通信控制模塊分別與放電模塊、信號輸出模塊、數據采集端口相連;
放電模塊還與放電接口相連;
信號輸出模塊還與試驗數據導出接口相連;
放電接口用于直流蓄電池正負極的接入;
通信控制模塊通過數據采集端口與直流系統監控裝置相連,獲取直流蓄電池組實測電壓;
信號輸出模塊與監控系統相連,用于發出告警信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0673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