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93784.0 | 申請日: | 2020-1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001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5 |
| 發明(設計)人: | 楊旭;萬兆亮;黃海;張璐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K9/32;G06K9/46;G06K9/62;G06N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會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下 底棲生物 檢測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獲取多幅水下底棲生物圖像及對應的特征信息;根據各水下底棲生物圖像及對應的特征信息,建立底棲生物檢測模型,包括:針對每一水下底棲生物圖像,提取多維度的特征圖;基于特征金字塔網絡,將多維度的特征圖進行特征融合,得到融合特征圖;根據所述融合特征圖,生成錨框;通過錨框對融合特征圖進行調整,得到調整后的融合特征圖;基于各融合特征圖及對應的錨框,訓練RPN網絡,得到訓練后的RPN網絡;基于RPN網絡及各錨框,確定感興趣區域;根據各感興趣區域及對應的特征信息,生成底棲生物檢測模型;基于底棲生物檢測模型進而,可準確確定所述待測底棲生物的待測特征信息,提高檢測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器人視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一般性的目標檢測問題近年來被廣泛研究,研究者們對其理論,算法及應用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然而適用于水下的目標檢測研究卻進展較慢。水下目標檢測問題是水下機器人視覺感知的基礎問題,也是水下機器人自主作業的關鍵前提,檢測的精度和時效性直接影響機器人自主操作任務的成功與否。
水下機器人由于自主作業的實際要求,所以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對檢測的實時性有較高的要求,這其實是在問題解決精度和問題解決速度間的一個平衡。已有的水下目標檢測工作大多基于傳統方法,即人工提取水下圖片的淺層特征,然后通過一個分類器判定是否包含目標。盡管幾十年來,水下目標檢測方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很多問題依然存在,對于底棲生物(海參、扇貝、海膽)檢測任務來說,其中最關鍵的三個問題是如何在保證算法實時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提高可變形生物(如海參和扇貝)的檢測精度,如何緩解底棲生物生長分布不均勻導致的訓練樣本不均衡問題,以及如何緩解水下能見度有限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即為了保證實時檢測的同時,提高檢測精度,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及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種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所述水下底棲生物檢測方法包括:
獲取多幅水下底棲生物圖像及對應的特征信息;
根據各水下底棲生物圖像及對應的特征信息,建立底棲生物檢測模型,具體包括:
針對每一水下底棲生物圖像,從所述水下底棲生物圖像中提取多維度的特征圖;
基于特征金字塔網絡,將多維度的特征圖進行特征融合,得到降維的融合特征圖;
根據所述融合特征圖,生成錨框;
通過所述錨框對所述融合特征圖進行調整,得到調整后的融合特征圖;
基于各融合特征圖及對應的錨框,訓練RPN網絡,得到訓練后的RPN網絡;
基于訓練后的RPN網絡及各錨框,確定感興趣區域;
根據各感興趣區域及對應的特征信息,生成底棲生物檢測模型;
基于所述底棲生物檢測模型,根據待測底棲生物圖像,確定所述待測底棲生物的待測特征信息。
可選地,根據以下公式,確定特征圖:
;
其中,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937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