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層自旋折紙蜂窩夾層吸能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90293.0 | 申請日: | 2020-1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4393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27 |
| 發明(設計)人: | 李成;齊佳旗;段玥晨;鐵瑛;鄭艷萍;趙華東;侯玉亮;胡春幸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B32B15/01 | 分類號: | B32B15/01;B32B15/18;B32B15/20;B32B3/12;B32B7/12;B32B37/10;B32B37/12;B32B37/06 |
| 代理公司: | 鄭州科碩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57 | 代理人: | 汪鎮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鄭***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層 自旋 折紙 蜂窩 夾層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自旋折紙蜂窩夾層吸能材料,包括芯層以及覆蓋于所述芯層上下端面的金屬蒙皮,所述芯層由折紙蜂窩胞元陣列而成,所述折紙蜂窩胞元由上下對稱設置的折紙蜂窩單胞構成,所述折紙蜂窩單胞與所述金屬蒙皮的接觸端為大徑端,另一端為小徑端,所述大徑端和小徑端均呈正六邊形,且所述大徑端的邊長為所述小徑端的邊長的兩倍,且所述小徑端的法向投影與所述大徑端的對應邊之間的夾角為0°~30°,所述折紙蜂窩單胞的大徑端和小徑端均為敞口設計。芯層因外力被壓縮而產生變形,將外部載荷的動能吸收轉化為雙層自旋折紙蜂窩夾層結構的應變能,使得被保護體的受載過程更為平緩,以達到吸能減振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防護吸能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吸能夾層結構及其制備方法,充當防護吸能材料。
背景技術
“節能、環保、安全”一直是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題,隨著能源緊缺、環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等問題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交通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型輕量化吸能材料便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材料制備及成型技術的日益成熟,出現了多種以夾層結構為設計框架的輕型吸能材料:蜂窩夾層結構、泡沫夾層結構、點陣夾層結構、瓦楞夾層結構和折紙夾層結構等,它們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質量輕,比模量大,抗振,隔音,隔熱,吸能強等優點,可以滿足車輛、船舶、航空、航天等諸多方面材料結構需求。
傳統正六邊形蜂窩是當代輕量化設計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減重、吸能結構,為了改變蜂窩夾層板的吸能性能,已有數種方法在文獻中被提出(Gunes R(2016) Developmentof numerical reali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low-velocity impact response ofaluminium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Materials18(1) :95-112. ;Tolga T(2018) Investigation of low velocity impactbehaviors of honeycomb sandwich composites.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Technology32(7) :3161-3167. ;Giulia P(2018) Single and double-layer honeycombsandwich panels under impact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Engineering121 :77-90),然而這些改變蜂窩夾層結構吸能性能的方法種類有限,并且都是在改變其材料或幾何參數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傳統正六邊形蜂窩結構的初始屈曲載荷較高,觸發其變形吸能機制需要較大的能量,因此在與人體等易受損保護對象發生碰撞時,很難起到保護效果;(2)對于傳統正六邊形蜂窩結構,雖然能夠通過增大芯層單元邊長等手段改善其吸能性能,但是在應用空間有限的環境中(如頭盔、護具、發動機罩等),蜂窩結構設計尺寸受限,因此這類方法很難滿足實際應用需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大學,未經鄭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9029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