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童車的解鎖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86355.0 | 申請日: | 2020-1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195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李偉瓊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威凱兒童用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B7/06 | 分類號: | B62B7/06;B62B9/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維進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507 | 代理人: | 言麗君 |
| 地址: | 2153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童車 解鎖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童車的解鎖結構,包括車架桿,所述車架桿上設有安裝座,所述安裝座內至少活動地設有兩組解鎖組件,解鎖組件分別通過牽引索與不同的鎖定機構相連;所述安裝座一側設有可伸縮的解鎖按鈕,解鎖按鈕上設有可相對其滑動的轉換滑塊,轉換滑塊通過滑動位移與不同的解鎖組件對應配合;按壓解鎖按鈕時,對應配合的解鎖組件通過牽引索解除相應鎖定機構的鎖定,而未對應配合的解鎖組件則保持不動無法解除相應的鎖定機構的鎖定;本發明整體結構簡潔,成本較低,且轉換操作十分方便,單手即可實現不同鎖定機構的解鎖。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童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童車的解鎖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童車通常包括具有折疊狀態和展開狀態的車架及用于將車架在展開狀態時鎖定的鎖定機構;此外,還需設置解鎖機構來使鎖定機構解鎖以允許在童車折疊轉動。現有技術中,大多通過在推把的頂部設置解鎖機構并通過牽引索與鎖定機構中的鎖定件連接,在操作解鎖機構張緊牽引索時便能夠使得鎖定件運動而使得鎖定機構解鎖。
但是現有童車由于功能越來越豐富,往往會設置多個鎖定機構,這樣解鎖部件也就會相應增多,不僅使用時操作不便,而且使得整車結構變得復雜,成本較高,并影響整體美觀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童車的解鎖結構,其第一操作件通過第二操作件的位移與第一驅動件或第二驅動件對應配合,從而驅動第一解鎖聯動件或第二解鎖聯動件實現不同鎖定機構的解鎖,整體結構簡潔,成本較低,且轉換操作十分方便。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兒童推車的解鎖裝置,用于解鎖所述兒童推車的第一鎖定機構和第二鎖定機構,該解鎖裝置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動的第一操作件、設置在第一操作件上且可沿第二方向移動的第二操作件、分別與第一鎖定機構和第二鎖定機構連接的第一解鎖聯動件和第二解鎖聯動件、以及用于驅動第一解鎖聯動件和第二解鎖聯動件解鎖運動的第一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二操作件通過位移與第一驅動件或第二驅動件對應配合。
進一步地,該解鎖裝置包括與兒童推車相對固定的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具有供所述第一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穿設的穿口;
所述第一解鎖聯動件包括可相對安裝座滑動的第一滑動件以及連接在第一滑動件與第一鎖定機構之間的第一牽引索;所述第一驅動件與安裝座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驅動件內側端與所述第一滑動件斜面配合。
所述第二解鎖聯動件包括可相對安裝座滑動的第二滑動件以及連接在第二滑動件與第二鎖定機構之間的第二牽引索;所述第二驅動件與安裝座之間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驅動件內側端與所述第二滑動件斜面配合。
進一步地,為了盡量減小整體體積,所述第一解鎖聯動件和第二解鎖聯動件、第一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均是上下平行對稱布置的;所述第一驅動件、第二驅動件的外側端分別具有與第二操作件對應的第一避讓槽和第二避讓槽,上述第一避讓槽和第二避讓槽是左右錯開布置的。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座靠近穿口的一側罩設有罩殼,所述第一操作件為按鈕件,其可伸縮地安裝在罩殼的按鈕孔處,第一操作件外露端開設有滑槽,所述第二操作件外端連接有與滑槽滑動配合的滑鈕,第二操作件與第一操作件之間設有第三彈簧。本實施例圖中,所述第一操作件是相對安裝座前后向伸縮滑動的,所述第二操作件是相對第一操作件左右滑動布置的,所述第二操作件的內端形成有凸塊,其凸塊可在第一避讓槽或第二避讓槽中前后向滑動。
進一步地,為了增加解鎖操作時的穩定性,所述凸塊有兩塊且左右對稱地布置于所述第二操作件的內端;所述第一避讓槽和第二避讓槽分別為與上述兩凸塊對應的兩個。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推動第二操作件,所述滑鈕外側面形成有便于推動的突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威凱兒童用品有限公司,未經昆山威凱兒童用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8635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