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的溫控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77112.0 | 申請日: | 2020-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9655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2 |
| 發明(設計)人: | 蹤雪梅;劉威;何冰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D23/20 | 分類號: | G05D23/20;C23F4/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21004 江蘇省徐***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電解質 等離子 拋光 生產線 溫控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的溫控裝置,包括控溫槽、送液泵、換熱器、PLC;所述控溫槽、送液泵和換熱器的拋光液通道之間以不銹鋼管連接組成拋光液循環回路;所述換熱器的冷卻水通道與變頻泵、冷卻塔之間以PP管連接組成冷卻循環水回路;所述控溫槽內設有若干個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PLC之間進行信號傳輸;所述控溫槽的槽底內側設有呈S形分布的加熱管,控溫槽的槽中間設有攪拌管路。本發明提供的溫控裝置,通過多管路循環和變頻控制,保證了大尺寸容器內拋光液溫度的均勻和精準;能夠有效對拋光液溫度進行精準控制,保證了生產線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實現了電解質等離子生產線連續、穩定的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的溫控裝置,屬于用于表面處理的溫控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電解質等離子拋光技術是一種綠色高效的加工技術,它采用低濃度鹽溶液作為工作介質,用電能作為動力,利用等離子體放電優先產生于尖端凸起部位的特點對金屬表面凸起處的材料進行去除,從而實現對金屬零件表面的精密拋光。
在加工過程中,拋光液溫度至關重要,且合適的工藝溫度區間小。加工過程中工件會放出大量熱量使拋光液溫度上升,超出工藝溫度,使工件拋光質量下降。在實際加工中,加工工件的大小和多少都決定著拋光液溫升快慢。根據測算,小型生產線加工過程中拋光液發熱量在幾十千瓦到數百千瓦之間波動。如果簡單對拋光液進行冷卻,有可能造成拋光液溫度下降過多及溫度不均勻,使工件拋光質量下降,甚至會導致電弧放電損壞工件。因此,在加工過程中,要嚴密監測拋光液溫度,確保拋光液溫度在合適的工藝溫度范圍,從而保證生產線加工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現有技術中的溫控方案及裝置大多針對一般工業設備或家用電器的生產,由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產生熱量極大且波動大,可用的相關溫控裝置較少。
發明內容
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的溫控裝置。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電解質等離子拋光生產線的溫控裝置,包括控溫槽、送液泵、換熱器、PLC;
所述控溫槽、送液泵和換熱器的拋光液通道之間以不銹鋼管連接組成拋光液循環回路;所述換熱器的冷卻水通道與變頻泵、冷卻塔之間以PP管連接組成冷卻循環水回路;所述控溫槽內設有若干個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PLC之間進行信號傳輸;所述控溫槽的槽底內側設有呈S形分布的加熱管,控溫槽的槽中間設有攪拌管路。
進一步地,所述溫控裝置還包括變頻器,所述變頻器與變頻泵連接;所述變頻器與PLC之間進行信號傳輸。
進一步地,所述控溫槽與送液泵之間的連接管路上設置第一球閥,所述變頻泵與冷卻塔之間的連接管路上設置第二球閥。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管路與循環泵的出口連通,攪拌管路與循環泵之間的連通管路上設置第四球閥;循環泵的入口與控溫槽內連通,控溫槽與循環泵之間的連通管路上設置第三球閥,循環泵設置在控溫槽的外部。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管路的管壁上開有多個圓孔,圓孔軸線與槽底平面呈45°。
進一步地,所述不銹鋼管外敷有保溫棉。
進一步地,所述控溫槽的槽壁由兩層不銹鋼板制成,內層不銹鋼板厚度大于外層不銹鋼板厚度,且兩層鋼板之間留有空隙,空隙內填塞保溫棉。
進一步地,所述控溫槽的槽底外側面設置若干個螺栓來調節控溫槽的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控溫槽上方設置不銹鋼蓋板。
進一步地,所述控溫槽的側壁設置回液管路,所述回液管路與換熱器的拋光液出口通過不銹鋼管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7711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