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和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76072.8 | 申請日: | 2020-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7933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30 |
| 發明(設計)人: | 岑啟鋒;金浩;樊弢;易志坤;李江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6F11/07 | 分類號: | G06F11/07;G06F8/76;G06F8/7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好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323 | 代理人: | 徐雯瓊;張妍 |
| 地址: | 201109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空間站 太陽 控制 可靠 修復 可編程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和方法,該系統包括:上級系統、CPU、第一SRAM和第二SRAM;所述的CPU接收上級系統發出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并對所述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處理,將在軌注入程序搬到第一SRAM中運行,并將在軌注入程序生成的校驗碼存儲于第二SRAM中;所述的CPU內部具有一錯誤檢測與糾正電路,所述的錯誤檢測與糾正電路對在軌注入程序進行修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航天系統大型太陽翼控制在軌可編程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的航天系統里,無論是飛船還是衛星,維持其在軌正常運行的主要動力為電能,而太陽翼是實現太陽光能到電能轉換的重要能量源。以往的太陽翼控制采用的在軌修復技術是通過數據讀寫比對SRAM區進行檢測,并利用PROM的引導軟件進行SRAM應用軟件的重載,空間環境會導致PROM程序發生單粒子翻轉,安全性低,可靠性低,而且無法實現在軌軟件的修改,靈活性差。
但是,空間站多艙段運行基于對電能的巨大需求,采用大型太陽翼(翼展約60米)采集太陽能,要求太陽翼的控制安全性、可靠性高,并且要求軟件具備在軌可修改性。因此,針對全新的空間站大型太陽翼控制高可靠自修復在軌編程要求,目前無可直接可參考的技術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和方法,解決了現有的太陽翼控制在軌編程技術不能滿足航天器大型太陽翼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要求。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其特點是,包括:上級系統、CPU、第一SRAM和第二SRAM;
所述的CPU接收上級系統發出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并對所述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處理,將在軌注入程序搬到第一SRAM中運行,并將在軌注入程序生成的校驗碼存儲于第二SRAM中;
所述的CPU內部具有一錯誤檢測與糾正電路,所述的錯誤檢測與糾正電路對在軌注入程序進行修復。
所述的第一SRAM為32位SRAM,第二SRAM為8位SRAM。
所述的對所述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處理包括:
對接收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正確性校驗判斷,如果判斷正確,則將正確的在軌注入程序注入第一SRAM,如果判斷錯誤,則丟棄在軌注入程序,并將在軌注入程序錯誤信息通過遙測下發。
所述的對在軌注入程序進行修復包括:
所述的錯誤檢測與糾正電路對每周期CPU的指令進行校驗,若根據第二SRAM的校驗結果,判斷第一SRAM的在軌注入程序中CPU指令中的數據位發生反轉錯誤,則對CPU指令中的反轉位進行糾正。
一種利用上述的空間站太陽翼控制的高可靠自修復在軌可編程系統的方法,其特點是,包括:
接收上級系統發出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并對所述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處理,將在軌注入程序搬到第一SRAM中運行,并將在軌注入程序生成的校驗碼存儲于第二SRAM中;
對在軌注入程序進行修復。
所述的對所述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處理包括:
對接收的多包在軌注入程序進行正確性校驗判斷,如果判斷正確,則將正確的在軌注入程序注入第一SRAM,如果判斷錯誤,則丟棄在軌注入程序,并將在軌注入程序錯誤信息通過遙測下發。
所述的對在軌注入程序進行修復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未經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7607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