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66687.2 | 申請日: | 2020-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2430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1 |
| 發明(設計)人: | 魏旭;魏煥曹;許兆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靈捷制造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72 | 分類號: | C02F1/72;C02F1/76;C02F1/00;C02F3/32;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顏希文 |
| 地址: | 51150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體 藍藻 消除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屬于污水治理領域。本發明所述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通過在待治理水體中依次加入特定含量的活化劑和氧化劑,所述氧化劑與活化劑中的金屬氯化物發生協同反應,可使水體中的氨氮及亞硝酸鹽轉化為可用于各種微生物所需氮源的硝酸鹽,充分降低水體中的氨氮濃度及改變藍藻生長需要的富營養環境;活化劑中的有機酸和葡萄糖則起到提供碳源的作用,促使水體中有益藻類的生長,進一步抑制直至消除藍藻。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在污水治理中的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治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我國大部分水體呈現富營養化,因而藍藻大量產生,對許多城市飲用水源都產生了嚴重污染。例如太湖藍藻爆發就使太湖周邊居民的日常飲用水大受影響。為了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如何消除藍藻已成了當下水污染治理的一個難題。
為了消除水體中的藍藻,CN201610525745.9提出了種植水生水草來治理藍藻;CN201711485892.9提出了用植物提取物、無機硅、化學增氧劑、腐植酸鈉、硫代硫酸鈉、凈水劑等試劑來消除藍藻;CN201710976997.8提出了用煅燒沸石、玉米秸稈吸附氨氮從而去除藍藻;CN201710919335.7提出了用覆蓋遮光膜阻斷藍藻光合作用的方式來消除藍藻;CN201410727125.4提出了一種用海水魚控制藍藻的方法;CN201610014499.0提出了采用排污來排出藍藻的方法。
然而,上述現有方法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如種水生水草的方法只適用于淺水型(水深1.5m)的水體;而煅燒沸石、玉米秸稈的吸附量有限,無法長期去除藍藻;遮光膜阻斷藍藻光合作用的方法并不能消除水體氨氮,同時也阻斷了其他有益藻菌的光合作用;排污排除法只是轉移了藍藻,對水體的氨氮降低無實際作用。
發明內容
基于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環保實用的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該方法可在有效消除各種水體中的藍藻,同時也可使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降低,消除富營養化。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待治理的水體中加入活化劑;所述活化劑由有機酸、葡萄糖及金屬氯化物組成;所述活化劑的添加量為水體質量含量的萬分之零點五至千分之一;
(2)待步驟(1)所述活化劑加入水體后,在水體中加入氧化劑并充分反應,即可消除水體中的藍藻;所述氧化劑的添加量為水體質量含量的萬分之一至千分之五。
本發明所述的水體中藍藻的消除方法,通過在待治理水體中依次加入特定含量的活化劑和氧化劑,所述氧化劑與活化劑中的金屬氯化物發生協同反應,可使水體中的氨氮及亞硝酸鹽轉化為可用于各種微生物所需氮源的硝酸鹽,充分降低水體中的氨氮濃度及改變藍藻生長需要的富營養環境;活化劑中的有機酸和葡萄糖則起到提供碳源的作用,促使水體中有益藻類(如硅藻)的生長,進一步抑制直至消除藍藻。該方法不僅可根除水體中藍藻的隱患,同時還能改善水體質量,環保且長期有效。
優選地,所述活化劑中有機酸、葡萄糖和金屬氯化物的質量比為:有機酸:葡萄糖:金屬氯化物=1:0.5~1:0.01~0.2。所述比例可保證金屬氯化物協同轉化水體氨氮效率的同時,提供充分的營養使水體有益藻類快速生長。
優選地,所述活化劑在加入水體前首先配制成質量濃度為30~60%的水溶液。活化劑水溶液可更好與水體作用。
優選地,所述有機酸包括乙酸、檸檬酸、蘋果酸、羥基乙酸、甲酸中的至少一種。所述有機酸可與葡萄糖搭配提供益生藻類所需碳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水體酸堿度的穩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靈捷制造化工有限公司,未經廣東靈捷制造化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6668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