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63044.2 | 申請日: | 2020-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1257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劉冬冬;吳千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東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5/00 | 分類號: | F01M5/00;F01M1/02;F01M1/10;F01M1/16;F01P3/20;F01P5/10;F01P7/14;F01P7/16;F01P11/02 |
| 代理公司: | 武漢楚天專利事務所 42113 | 代理人: | 胡江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用 機油 溫度 控制 裝置 及其 方法 | ||
一種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包括一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二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機油內循環系統及主油道冷卻系統;一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包括外循環出水管路、外循環進水管路及與外循環出水管路、外循環進水管路相通的水路熱交換器;二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包括三通比例閥、輔助加熱器、一號手動切換球閥、二號手動切換球閥、排液口、膨脹水箱、循環水泵及加熱器;機油內循環系統包括機油內循環進油管路、機油內循環出油管路及油路熱交換器;所述主油道冷卻系統包括主油道出口管路及主油道進口管路,實現一機三用功能,不受使用地的外循環水溫度、壓力、流量影響的溫度控制;設置了多處壓力調節、保護裝置,提高了溫度控制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發動機試驗中,其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功能往往比較單一,不滿足多用的需求,也存在精度不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適應于油品測試實驗的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用機油溫度控制裝置,包括一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二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機油內循環系統及主油道冷卻系統;
所述一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包括外循環出水管路、外循環進水管路及與外循環出水管路、外循環進水管路相通的水路熱交換器;外循環出水管路的末端設有外循環出水口,外循環進水管路的末端設有外循環進水口,外循環進水口與水路熱交換器之間的外循環進水管路上設有過濾器和外循環水調壓閥;
所述二級冷卻水外循環系統包括三通比例閥、輔助加熱器、二號手動切換球閥、一號手動切換球閥、膨脹水箱、循環水泵及加熱器;三通比例閥、排液口依次設置在與熱交換器相連的左側管路上,循環水泵、膨脹水箱、一號手動切換球閥設置在與熱交換器相連的上左側管路上;所述并聯設置的熱交換器和加熱器的出口分別連接三通比例調節閥的兩個入口;加熱器位于循環水泵右側,三通比例閥的出口裝有輔助加熱器,加熱器的出口與熱交換器連通,在膨脹水箱的最高點裝有排氣閥;
所述機油內循環系統包括機油內循環進油管路、機油內循環出油管路及油路熱交換器;機油內循環進油管路上設有補液球閥、過濾器及循環齒輪油泵;機油內循環進油管路的一端與進油口球閥相通,另一端和油路熱交換器相通;機油內循環出油管路一端與出油口球閥相通,另一端和油路熱交換器相通;
所述主油道冷卻系統包括主油道出口管路及主油道進口管路,主油道出口管路及主油道進口管路之間設有油路熱交換器;主油道進口管路上還設有流量計;主油道出口管路上設有機油過濾器工裝。
進一步的,機油內循環過濾器設置在發動機機油溫度控制裝置的入口處;所述循環齒輪油泵的一側還裝有壓力開關。
進一步的,所述機油內循環過濾器和所述循環齒輪油泵之間的主油路上設有分支,連通到出口油路,在該分支上裝有壓力平衡球閥。
進一步的,在發動機機油溫度控制裝置的二級冷卻水循環系統的最高處裝有排氣閥。
進一步的,所述三通比例閥、排液口之間的管路上裝有輔助加熱器。
進一步的,所述三通比例閥選用薩姆森三通比例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和特點是:
1、實現了一機三用功能,控制油底殼機油溫度或主油道機油溫度或發動機循環水溫度,不受使用地的外循環水溫度、壓力、流量影響的溫度控制;
2、機油的溫度控制通過兩級循環水來間接控制實現了不同于被廣泛應用的通過控制熱交換器外循環水流量的溫控形式,在二級循環水部分選用了變頻泵來控制循環水流量,加上選用了靈敏度更高的三通比例閥,縮短了響應時間,提高了控制精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東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武漢東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6304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