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零件打磨拋光的智能加工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61931.6 | 申請日: | 2020-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7615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2 |
| 發明(設計)人: | 王剛剛;劉彥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建平 |
| 主分類號: | B24B19/00 | 分類號: | B24B19/00;B24B41/02;B24B5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5900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零件 打磨 拋光 智能 加工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零件打磨拋光的智能加工裝置,包括機體和打磨機構,與現有技術的打磨加工裝置相比較,所述智能加工裝置還包括將所述打磨機構進行角度轉換驅動的旋轉模塊、控制所述旋轉模塊升降活動的空間移動的升降模塊、驅動所述打磨機構相對于所述機體水平移動的移動模塊和控制協調所述加工裝置各電器的作業的控制裝置。本發明的智能加工裝置通過零件進件和打磨的自動智能配合,實現零件打磨拋光的高效率工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用于零件打磨拋光的智能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拋光是指利用機械、化學或電化學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獲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是利用拋光工具和磨料顆粒或其他拋光介質對工件表面進行的修飾加工,拋光不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或幾何形狀精度,而是以得到光滑表面或鏡面光澤為目的,有時也用以消除光澤,通常以拋光輪作為拋光工具,拋光輪一般用多層帆布、毛氈或皮革疊制而成,兩側用金屬圓板夾緊,其輪緣涂敷由微粉磨料和油脂等均勻混合而成的拋光劑,拋光時,高速旋轉的拋光輪壓向工件,使磨料對工件表面產生滾壓和微量切削,從而獲得光亮的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一般可達Ra0.63~0.01微米,當采用非油脂性的消光拋光劑時,可對光亮表面消光以改善外觀,大批量生產軸承鋼球時,常采用滾筒拋光的方法,粗拋時將大量鋼球、石灰和磨料放在傾斜的罐狀滾筒中,滾筒轉動時,使鋼球與磨料等在筒內隨機地滾動碰撞以達到去除表面凸鋒而減小表面粗糙度的目的,可去除0.01毫米左右的余量,精拋時在木桶中裝入鋼球和毛皮碎塊,連續轉動數小時可得到耀眼光亮的表面。精密線紋尺的拋光是將加工表面浸在拋光液中進行的,拋光液由粒度為W5~W0.5的氧化鉻微粉和乳化液混合而成。拋光輪采用材質勻細經脫脂處理的木材或特制的細毛氈制成,其運動軌跡為均勻稠密的網狀,拋光后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0.01微米,在放大4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不到任何表面缺陷。此外還有電解拋光等方法。
打磨工是機械制造業、加工業、模具業、木業、皮革業等打磨拋光工藝的工人。其工作目的是去除產品工件表面的毛刺、使之光滑,易于繼續加工或達到成品。使用的工具是主要是磨床、砂輪磨機等。較小的手工作坊也有用角磨機,用砂紙手工操作在機械加工和裝置組裝中常需要將零件端部進行打磨,讓其端部平整并去除毛邊,便于后續零件的焊接、粘合或加工螺紋等工作。目前,零件的加工裝置智能化低,零件的進件傳送和打磨之間配合度不高,進而需要大量人力勞動力進行輔助操作,另外,現在打磨設備多使用機械壓緊方式進行夾持零件,這會在零件表面上造成壓痕,對零件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本實驗團隊長期針對加工裝置和零件加工技術進行大量相關記錄資料的瀏覽和研究,同時依托相關資源,并進行大量相關實驗,經過大量檢索發現存在的現有技術如EP2482996B1、KR101474847B1和US08721396B1,現有技術公開的加工裝置一般包括底座、設置于底座上的機械手裝置和打磨裝置、以及抓持于機械手裝置上的夾持裝置;機械手裝置包括抓手組件;抓手組件抓手架、設置于抓手架上的抓手驅動裝置、以及設置于抓手架上的且與抓手驅動裝置配合使用的旋緊套筒;夾持裝置包括與旋緊套筒相匹配的夾持手柄、固定連接于夾持手柄上的上固定板、設置于上固定板上的若干吸盤、以及與上固定板配合使用的且由鐵制品構成的下固定板,上固定板上設置有用于吸附下固定板的若干磁鐵。本發明的一種打磨機,通過設置夾持裝置,其用于固定夾持需進行打磨的手機后殼;通過于上固定板上設置吸盤,其用于吸附并定位手機后殼;通過于上固定板上設置磁鐵,其用于固定下固定板。但是,現有技術的加工裝置自動化程度不高,降低了對零件的打磨效率。
為了解決本領域普遍存在的市面上的打磨工作模式單一;打磨效果差;加工裝置中各模塊協調度不高;智能加工裝置質量參差不齊;智能化程度較低等等問題作出了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智能加工裝置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種用于零件打磨拋光的智能加工裝置。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建平,未經劉建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6193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