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鈦渣的提碳脫氯方法以及一種提碳脫氯尾渣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61918.0 | 申請日: | 2020-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1988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31 |
| 發明(設計)人: | 孫紅娟;尤皓;彭同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3B9/00 | 分類號: | B03B9/00;B03B1/00;C01B32/05;C01B32/205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璽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33 | 代理人: | 譚昌馳;潘銀虎 |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綿***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鈦渣 提碳脫氯 方法 以及 提碳脫氯尾渣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鈦渣提碳脫氯方法和一種提碳脫氯尾渣,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將提鈦渣原料研磨得到粒徑為0.3~120μm且d90≤90μm的處理料;將第一溶劑與處理料液固比為3.5~4.5:1L/kg混合,加入第一捕收劑和第一起泡劑混合后進行一次浮選,得到上浮產物和下沉產物;向上浮產物中加入第二溶劑調節液固比為4~5:1L/kg,加入第二捕收劑和第二起泡劑混合,然后進行二次浮選,得到泡沫產物:將泡沫產物過濾、干燥得到精碳,將下沉產物過濾、干燥得到提碳脫氯尾渣:其中,d90≤90μm表示處理料中90%以上粉料粒徑小于90μm。本發明具有能夠回收提鈦渣中碳、脫除氯、提碳脫氯尾渣可作為建材原料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業固廢的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提鈦渣的提碳脫氯方法和一種提碳脫氯尾渣。
背景技術
提鈦渣是含鈦高爐渣經“高溫碳化-低溫選擇性氯化”處理后得到的二次礦渣。受高溫碳化工藝影響,約5~10%的碳未參碳化反應,多以類石墨碳的形式殘留在提鈦渣中,若不加以回收則會造成碳資源浪費。此外,受低溫氯化工藝影響,提鈦渣中約含2~5%的氯,較高含量的氯令提鈦渣無法直接作為建材原料。因此,回收提鈦渣中類石墨碳及降低提鈦渣的氯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一個或多個問題。例如,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同時脫除提鈦渣中類石墨碳和氯的方法。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氯含量低且能夠直接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的提碳脫氯尾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提鈦渣的提碳脫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將提鈦渣原料進行研磨,得到粒徑為0.3~120μm、且d90≤90μm的處理料;
將第一溶劑與所述處理料液固比為3.5~4.5:1L/kg混合,繼續加入第一捕收劑和第一起泡劑混合,然后進行一次浮選,得到上浮產物和下沉產物;
向所述上浮產物中加入第二溶劑調節液固比為4~5:1L/kg,繼續加入第二捕收劑和第二起泡劑混合,然后進行二次浮選,得到泡沫產物:將所述泡沫產物過濾、干燥得到精碳,將所述下沉產物過濾、干燥得到提碳脫氯尾渣:其中,所述d90≤90μm表示處理料中90%以上粉料粒徑小于90μm。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在將所述下沉產物過濾后,還得到第一濾液;所述方法還可包括:將第一濾液返回作為所述第一溶劑使用的步驟。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進行二次浮選后,還得到底槽產物;所述方法還可包括:將底槽產物過濾干燥得到濾渣和第二過濾液,將第二濾液返回作為所述第二溶劑使用的步驟。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還可包括將濾渣返回作為所述處理料使用的步驟。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一次浮選和二次浮選均可通過浮選機來實現,其中,所述一次浮選時浮選機的攪拌速率可為1300~1500r/min,充氣量可為0.3~0.35m3/min,浮選時間可為2~4min;所述二次浮選時浮選機的攪拌速率可為1500~1800r/min,充氣量可為0.3~0.35m3/min,浮選時間可為6~9min。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捕收劑和第二捕收劑均可包括煤油、柴油中至少一種,所述第一起泡劑和第二起泡劑均可包括二號油、仲辛醇中至少一種。
在本發明一方面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捕收劑用量可為0.5~2.5kg/t提鈦渣,第一起泡劑用量可為0.5~2.5kg/t提鈦渣,所述第二捕收劑用量可為0.5~1.0kg/t提鈦渣,第二起泡劑用量可為0.5~1.0kg/t提鈦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科技大學,未經西南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6191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