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53517.0 | 申請日: | 2020-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2377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9 |
| 發明(設計)人: | 鄒峰;羅云峰;劉冠梁;梁東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13 | 分類號: | E21D9/13;E21D9/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王晶;徐俊 |
| 地址: | 20043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超長 距離 直徑 盾構 管道 建設 成套 進排泥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包括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管路支撐架、管路閥門以及進排泥接力泵,所述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并通過管路支撐架懸掛固定在盾構管身中部管壁一側;所述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中每隔一定距離配置一個管路閥門,以及每隔一定距離在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一側配置進排泥接力泵。本發明結構組成簡單但功能齊備,非常適合應用于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有效避免潛在的施工風險并大幅提升進排泥輸送效率,并且具有較高的通用性、靈活性,可用于多種類型的泥水平衡掘進施工,系統應用空間廣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盾構施工的進排泥系統,具體涉及一種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盾構技術應用日趨成熟,廣泛運用于隧道建設中,而大多數為直徑較大、距離5千米以內的工程建設,對于一次掘進距離達到7~8千米,管道直徑只有3米左右的小直徑盾構技術仍有較多空白亟待研發。其中泥水平衡盾構的進排泥是掘進施工中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而對于超長距離進排泥是一個全新的技術挑戰,目前還未有成套的技術值得借鑒與參考。進排泥系統需要充分考慮到長距離、空間小的問題,滿足管材的便捷運輸、泥水輸送的高效、狹小空間合理布置的工程需求。
目前盾構施工進排泥管道多采用鋼管,鋼管質量大、耐久性差、堵管概率大,輸送效率低。另管路多置于管道下部,占用較多的管片運輸空間,同時對于管路閥門與進排泥接力泵還未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布置參數,適用于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進排泥施工,使得系統空間與長度均能滿足工程要求,保證施工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空白,提出了一種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該系統包括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管路支撐架,管路閥門與進排泥接力泵配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包括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管路支撐架、管路閥門以及進排泥接力泵,所述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并通過管路支撐架懸掛固定在盾構管身中部管壁一側;所述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道中每隔一定距離配置一個管路閥門,以及每隔一定距離在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一側配置進排泥接力泵。
進一步,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材料的相對分子量為320萬,密度為0.94g/cm3,拉升強度為22.76MPa,拉升鍛煉伸長率為330%,磨損指數為130材料承壓達運動2MPa。
進一步,所述管路支撐架由豎向型鋼與橫向支撐鋼架組成,所述豎向型鋼呈弧形,且弧形的弧度與安裝段盾構管道弧度一致,并能根據管路設置高度自適應架設安裝。
進一步,所述管路閥門每隔100m在超長距離泥水盾構進排泥管路間進行配置,實現分節段阻隔進排泥進程,避免因爆管引起泥漿大量流入的風險。
進一步,所述進排泥接力泵每隔200m進行配置一臺,保證進排泥效率,降低堵管概率以及有效提升空間利用率,能夠滿足6千米以上距離的盾構掘進的進排泥施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系統結構組成簡單但功能齊備,非常適合應用于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有效避免潛在的施工風險并大幅提升進排泥輸送效率。
(2)具有較高的通用性、靈活性,可用于多種類型的泥水平衡掘進施工,系統應用空間廣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超長距離小直徑盾構管道建設的成套進排泥系統立面圖;
圖2是本發明的管路支撐架立面圖;
圖3是本發明的管路支撐架剖面圖;
圖中標記: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2.管路支撐架、3.管路閥門、4.進排泥接力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5351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