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城軌車輛及其受流系統、速度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53450.0 | 申請日: | 2020-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735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08 |
| 發明(設計)人: | 彭駒;屈海洋;朱偉健;王尚銀;楊曉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L15/00 | 分類號: | B61L15/00;B60L5/28;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長沙正奇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盧宏;王娟 |
| 地址: | 412001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及其 系統 速度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城軌車輛及其受流系統、速度控制方法,包括多節車;每節車內的兩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并聯,每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與該受流器繼電器的線包連接;所述多節車內所有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均與列車控制網絡連接;所述多節車的所有受流器的繼電器常開觸點串聯,且串聯支路一端接直流電源,另一端接列車升靴繼電器線包;所述列車控制網絡與列車降靴繼電器線包連接。本發明可以監測每臺受流器的狀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軌道交通領域,特別是一種城軌車輛及其受流系統、速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采用三軌受流方式的受流器要么未設置監視環節,要么以車為單位進行監視,這就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完全不知道受流器的狀態,二是不能完全體現單個受流器的狀態,可能會導致誤診斷。特別的是目前有的項目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車場檢修人員的安全,城軌列車牽引供電既有受電弓,也有受流器,在正線采用受流器受電,車場采用受電弓受電,故就存在受電弓及受流器之間的轉換問題,這就更加要清楚知道每臺受流器的升/降狀態,以保證列車在受電弓受電時受流器不帶電,保證列車在車場采用受電弓受電時受流器不帶電,保證人員安全。
采用單節車為單位對受流器進行監視,采取的方案如圖1所示。每節車通過串聯兩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將電信號送給列車網絡的I/O口及驅動受流器繼電器,升靴指示通過串聯每節車的受流器繼電器的常開觸點,升靴后該繼電器得電,常開觸點閉合,使升靴列車線形成一個閉合回路,并驅動升靴指示燈及列車升靴繼電器;列車降靴狀態指示,通過對列車升靴取反的方式(串聯列車升靴繼電器常閉觸點)來驅動列車降靴指示燈及列車降靴繼電器。該方案沒有對單個受流器進行獨立監視,沒有達到最優化設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城軌車輛及其受流系統,便于監測每臺受流器的狀態;提高列車速度控制精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城軌車輛,包括多節車;每節車內的兩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并聯,每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與該受流器繼電器的線包連接;所述多節車內所有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均與列車控制網絡連接;所述多節車的所有受流器的繼電器常開觸點串聯,且串聯支路一端接直流電源,另一端接列車升靴繼電器線包(線圈);所述列車控制網絡與列車降靴繼電器線包連接。
本發明以整車為監視單位,可以監測每臺受流器的狀態,從而可以保證列車在受電弓受電時受流器不帶電,以及列車在車場采用受電弓受電時受流器不帶電,保證人員安全。
為了便于顯示列車的升靴狀態和降靴狀態,所述列車升靴繼電器線包與列車升靴指示燈并聯,所述列車降靴繼電器與列車降靴指示燈并聯。
只有列車每臺受流器都降下,全列車受流器降才有信號輸出,降靴指示燈和降靴繼電器才能得電,從而很好的避免了由于受流器狀態不同步導致的監視錯誤。
所有列車受流器觸點信號(高電平或低電平)均通過列車控制網絡I/O口送給列車控制管理系統。
相應地,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城軌車輛受流系統,包括多個受流器,其中每兩臺受流器為一組,每一組受流器的兩個行程開關并聯,每臺受流器的行程開關與該受流器繼電器的線包連接;所述多個受流器的繼電器常開觸點串聯,且串聯支路一端接直流電源,另一端接列車升靴繼電器線包;所述多個受流器的行程開關均與列車控制網絡連接;所述列車控制網絡與列車降靴繼電器線包連接。
列車TCMS網絡I/O口單獨采集每個受流器行程開關的狀態,可使每臺受流器的升/降狀態準確的輸入列車TCMS網絡系統,列車網絡系統根據受流器的狀態可精確控制列車的速度(受流器狀態信號將通過網絡送給牽引逆變器來控制列車速度)。如果列車設置受流器和受電弓兩種受電方式,則可根據各個受流器的狀態信號,保證受電弓受電時受流器不帶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未經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5345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