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錨鏈艙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46233.9 | 申請日: | 2020-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99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麻翠榮;陳海林;任淑霞;嚴衛祥;馮偉;馬亞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斯達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11/02 | 分類號: | B63B11/02;B63B21/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遠同律師事務所 31307 | 代理人: | 劉必榕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新***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錨鏈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錨鏈艙,其包括依次連接的前端壁、左端壁、后端壁和右端壁,前端壁、左端壁、后端壁和右端壁圍成矩形;前端壁和后端壁之間固設有槽型艙壁;左端壁的下端部設有左下端壁;右端壁的下端部設有右下端壁;左下端壁和右下端壁均朝靠近槽型艙壁的方向斜向下分布;左下端壁的兩端分別固接于前端壁和后端壁;右下端壁的兩端分別固接于前端壁和后端壁;前端壁、后端壁、左端壁和右端壁上均固設有加強筋;左下端壁和船體外板之間、右下端壁和船體外板之間均固設有隔板。本發明的在滿足錨鏈艙艙容要求及使用便利性的基礎上,有效的解決了圓形剖面錨鏈艙與艙壁、外板產生小角度相交的難題,降低船舶建造及施工難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錨鏈艙。
背景技術
船舶在使用過程中,為使錨鏈進入錨鏈筒提供一個方便直接的引導,方便拋錨和錨鏈收回,左舷和右舷的錨鏈設有獨立的錨鏈艙;兩個獨立的錨鏈艙對稱布置于首部左右舷。當錨鏈完全收回時,錨鏈艙應該有足夠的艙容滿足錨鏈的堆放需求,常規錨鏈艙為圓柱型,設置在船舶首部。
常規設計中,錨鏈艙設計為圓柱型,底部設置污水井。近幾年船東對船舶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集裝箱船等對航速要求高的船舶,其首部線型尖瘦,船首空間狹小,圓柱型錨鏈艙與首部艙壁、外板等主體結構干涉,產生很多板與板小角度相交的復雜狹小空間,施工難度大、無法施工的封閉空間多,這種情況下,普通的圓柱型相互獨立的錨鏈艙已經不能滿足布置與施工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錨鏈艙。
本發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錨鏈艙,其設于船體外板圍成的船舶首部區域內;船舶首部區域設有上甲板;所述錨鏈艙包括依次連接的前端壁、左端壁、后端壁和右端壁,前端壁、左端壁、后端壁和右端壁圍成矩形;前端壁、左端壁、后端壁和右端壁均為豎向分布;前端壁和后端壁之間固設有槽型艙壁;槽型艙壁和左端壁之間的區域為左錨鏈艙;槽型艙壁和右端壁之間的區域為右錨鏈艙;左端壁的下端部設有左下端壁;右端壁的下端部設有右下端壁;左下端壁和右下端壁均朝靠近槽型艙壁的方向斜向下分布;左下端壁的兩端分別固接于前端壁和后端壁;右下端壁的兩端分別固接于前端壁和后端壁;前端壁、后端壁、左端壁和右端壁上均固設有加強筋;左下端壁和位于左下端壁左側的船體外板之間、右下端壁和位于右下端壁右側的船體外板之間均固設有隔板;前端壁、后端壁、左端壁和右端壁均與上甲板固接。
前端壁、后端壁、左端壁和右端壁的上端部均延伸至上甲板的上方。
所述錨鏈艙還包括底板,左下端壁、右下端壁、前端壁、后端壁和槽型艙壁的底部均固接于底板。
底板為船舶首部區域的上平臺。
前端壁和后端壁均垂直于船中線;左端壁和右端壁均平行于船中線。
左端壁和右端壁對稱分布于船中線的兩側;左下端壁和右下端壁對稱分布于船中線的兩側。
槽型艙壁的兩端分別固接于前端壁和后端壁,槽型艙壁平行于船中線,或者槽型艙壁與船中線重合。
加強筋設于前端壁、后端壁、左端壁和右端壁的外側面。
加強筋均為豎向分布。
左下端壁和位于左側的船體外板之間的距離不小于600mm;右下端壁和位于右側的船體外板之間的距離不小于60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斯達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斯達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4623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散貨船縱向艙口圍趾端
- 下一篇:一種衣領縫合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