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層管理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45287.3 | 申請日: | 2020-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8978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2 |
| 發明(設計)人: | 陳曼;鄭雯;向光華;黃蕓謙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同仁醫院 |
| 主分類號: | G16H50/20 | 分類號: | G16H50/20;G16H50/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師事務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滌炯 |
| 地址: | 20005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心血管疾病 風險 評估 分層 管理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層管理系統及方法,涉及疾病風險評估領域,包括:采集模塊,用于采集人群中每個個體的潛在心血管疾病的至少一項數據;評估模塊,連接采集模塊,用于根據至少一項數據對人群中的每個個體按照數據項目進行評分,并將評分與預設的危險閾值映射后得到對應每項數據的危險等級;處理模塊,連接評估模塊,用于根據每個個體的每項數據的危險等級對每個個體按照一預設的層級設置進行劃分;執行模塊,用于向對每個層級中個體提供對應所在層級的治療方案。本發明根據輸入的危險因素數據和頸動脈超聲檢查數據實現對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等級進行準確評估,并將患者分入不同的層級中,實現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分層。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疾病風險評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層管理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20世紀末以來,國際上各種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強調了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整體危險評估和危險層級治療策略的重要性。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國疾病負擔的首要病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不斷上升,不良生活方式持續流行,使我國心血管疾病預防和管理形式更加嚴峻。因此,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和風險分層,是加強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礎。
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存在多個心血管疾病危險初篩工具,包括Framinghtam危險評估模型、歐洲SCORE危險評估模型、WHO/ISH風險預測圖、中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險評估模型等。其中,Framinghtam危險評估模型應用最廣泛,但該模型高估了我國人群的心血管風險。國家“十五”攻關“冠心病、卒中綜合危險度評估及干預方案的研究”課題組建立了國人缺血性心血管發病危險的評估方法和簡易評估工具,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血壓、總膽固醇水平、超重與肥胖、糖尿病和吸煙。該量表適用于39~59歲人群,預測該人群未來10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年齡≥60歲人群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該量表常低估其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危險。
上述危險評分工具計算的是個體未來10年發生心血管事件絕對風險,由于年齡是預測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對于年輕個體來說,盡管未來10年心血管事件絕對風險低,但相對于同齡人,可能患病風險增加了數倍,因此2008年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組織相關臨床和流行病學專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對危險評估量表”,強調與同齡健康個體比較,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相對危險增加的倍數。
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分層包括10年風險評估和終生風險評估兩個部分,10年風險評估中定義風險分層的界值:低危(5%)、中危(5%-9.9%)或高危(≥10%)。根據不同危險層級得決定控制目標和干預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避免了低?;颊叩尼t療風險和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建議:40歲以上個體應至少每5年進行一次危險評估。
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尚未有一種方案能夠實現對心血管疾病的進行準確的危險分層,并為患者提供訓練治療方案,實現對疾病的預防及改善患者生活方式。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層管理系統,包括:
采集模塊,用于采集人群中每個個體的潛在心血管疾病的至少一項數據;
評估模塊,連接所述采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至少一項數據對所述人群中的每個個體按照數據項目進行評分,并將所述評分與預設的危險閾值映射后得到對應每項數據的危險等級;
處理模塊,連接所述評估模塊,用于根據所述每個個體的每項數據的所述危險等級對所述每個個體按照一預設的層級設置進行劃分;
執行模塊,用于向對每個所述層級中所述個體提供對應所在層級的治療方案。
優選的,所述數據包括:危險因素數據和頸動脈超聲檢查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同仁醫院,未經上海市同仁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4528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