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29620.1 | 申請日: | 2020-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7378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30 |
| 發明(設計)人: | 蔣惠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蔣惠良 |
| 主分類號: | C02F11/02 | 分類號: | C02F11/02;C02F11/00;C02F101/16;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戴麗偉 |
| 地址: | 3222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式 河道 泥污 治理 原位 修復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棒來實現,屬于生態環保技術領域,可以實現采用原位修復的方式,直接將修復棒插入至河道底泥中,以自然風為源動力,利用內外隔離磁力引導的方式,將動力傳導至修復棒內部,然后擠壓曝氣層釋放出其內的空氣,同時由水面上外界的空氣的進行補充,源源不斷的增加河道底泥區域的溶解氧水平,從而顯著提高底泥中的微生物作用,加快對氨氮污染源的分解治理,同時曝氣的同時會緩和的產生許多微納米級氣泡,利用其對有機污染物的強化分解和生物凈化功能,綜合促進河道底泥的污染治理效果,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理成本較低,對原本的河道生態環境幾乎無任何影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申請日2020年4月22日提交的申請號為202010323689.7,發明名稱為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棒的中國發明申請的分案申請。
背景技術
底泥是河湖的沉積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部分污染物可通過沉淀或顆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適當條件下重新釋放,成為二次污染源,這種污染稱為底泥污染。
水中的氨氮主要來源于污水中含氮有機物的初始污染,當內河水體開始受到污染且情況較嚴重時,污染物濃度通量向下,污染物匯集到內河底泥中,水中的氨氮也匯集到底泥中,當外污染源受到控制后,底泥中的污染物濃度通量向上,污染物從底泥釋放到上覆水體中成為內河水體的污染源,當受微生物作用時,氨氮可分解成亞硝酸鹽氮,繼續分解,最終成為硝酸鹽氮、N2、N2O,完成水的自凈過程。當水中的亞硝酸鹽氮過高時,飲用此水將和蛋白質結合形成亞硝胺,是一種強致癌物質,長期飲用對身體極為不利,而且底泥中的氨(NH3)和亞硝酸鹽(NO2)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水體產生明顯的毒性影響。
目前常采用的底泥污染治理方式為清淤后進行異位處理,不僅工作量龐大,治理成本高昂,且容易影響到原本的河道生態環境,尤其是針對大面積的河道底泥污染治理,采用異位處理的經濟成本顯然十分巨大。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棒,它可以實現采用原位修復的方式,直接將修復棒插入至河道底泥中,以自然風為源動力,利用內外隔離磁力引導的方式,將動力傳導至修復棒內部,然后擠壓曝氣層釋放出其內的空氣,同時由水面上外界的空氣的進行補充,源源不斷的增加河道底泥區域的溶解氧水平,從而顯著提高底泥中的微生物作用,加快對氨氮污染源的分解治理,同時曝氣的同時會緩和的產生許多微納米級氣泡,利用其對有機污染物的強化分解和生物凈化功能,綜合促進河道底泥的污染治理效果,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理成本較低,對原本的河道生態環境幾乎無任何影響。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直通式河道底泥污染治理用原位修復棒,包括中空棒體,所述中空棒體上端安裝有外引導件,所述中空棒體下端固定連接有曝氣板,所述曝氣板下端固定連接有多根均勻分布的生物錨桿,所述中空棒體內豎直插設有傳動臂桿,所述傳動臂桿下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活動球,所述曝氣板上端開設有與第二活動球相匹配的活動孔,且第二活動球鑲嵌于活動孔內與曝氣板之間活動連接,所述曝氣板內開設有活動內腔,所述曝氣板上端還開設有多個與活動內腔相連通的補氣孔,所述活動內腔內水平設置有擠壓板,且擠壓板上端與第二活動球之間固定連接,所述擠壓板下側設有曝氣層,所述擠壓板與曝氣層之間固定連接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內插式驅動桿,所述曝氣板下端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的曝氣孔,且曝氣孔與曝氣層對應并連通,所述中空棒體外表面固定插接有多根環形陣列分布的L型通氣管。
進一步的,所述外引導件包括輕質風球,所述輕質風球下端固定連接有延伸莖桿,所述延伸莖桿下端固定連接有第一活動球,所述中空棒體上端開設有與第一活動球相匹配的活動槽,且第一活動球鑲嵌于活動槽內并與中空棒體之間活動連接,可以在任何方向的風力作用下實現動力驅動,并作為初始動力實現振動或晃動等動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蔣惠良,未經蔣惠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2962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