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能自動進行居中識別的簡易折彎機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28004.4 | 申請日: | 2020-1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8781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3 |
| 發明(設計)人: | 吳迪;于淼;張世宇;崔慧川;張國立;呂成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5/00 | 分類號: | B21D5/00;B21C51/00 |
| 代理公司: | 鞍山順程商標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21246 | 代理人: | 范偉琪 |
| 地址: | 114031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進行 居中 識別 簡易 折彎 | ||
本發明屬于鈑金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自動進行居中識別的簡易折彎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門形框架、刃板、液壓千斤頂和二維激光測距儀,門形框架的頂梁與刃板的上沿之間通過液壓千斤頂相連接,二維激光測距儀設于頂梁上,當工件鋼板坯被放置于刃板下時,二維激光測距儀掃描折彎線的兩端并在顯示屏上分別顯示出折彎線兩端與液壓千斤頂中軸線的距離值,根據示數調整工件鋼板坯的位置,直到折彎線兩端與液壓千斤頂中軸線的距離相等,即可按正常折彎步驟操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結構簡單,可在施工現場臨時制作;2)二維激光測距儀指導鋼板坯的位置調整,精度高;3)每條折彎線變形一致,提高了工件的制作精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鈑金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自動進行居中識別的簡易折彎機。
背景技術
折彎機是一種能夠對薄金屬板進行折彎的機器,分為手動折彎機、液壓折彎機和數控折彎機,手動折彎機又分為機械手動折彎機和電動手動折彎機,液壓折彎機按同步方式又可分為:扭軸同步、機液同步和電液同步。液壓折彎機按運動方式又可分為:上動式、下動式。目前市場上的鋼板折彎機都是液壓機,液壓機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不適合小批量現場使用。
現有的折彎機在對鋼材進行折彎操作時,變形線往往很難相對液壓缸左右保持居中,這樣鋼材的一條折彎線的下壓量往往存在差異,一頭深一頭淺,制作精度下降,對于制做天圓地方這種高精度工件,變形線偏差大往往使工件變形嚴重,影響后期產品的制作質量。
申請號為201620249920.1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簡易的鋼板折彎機,包括底板,底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一側架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第二側架和下模塊,下模塊的頂部固定連接有V形槽,V形槽的頂部設置有圓鋼,第一側架的一面通過螺紋桿與第二側架活動連接,螺紋桿的表面套接有滑塊,滑塊的上表面通過滾動架與頂梁底部的滑槽滑動連接,滑塊的下表面通過下連接桿與上模塊活動連接,上模塊的內壁上設置有加強筋,上模塊的底部設置有擠壓刀。這種簡易鋼板折彎機,用電機代替了液壓機,有利于降低成本,可用于3mm以下厚度鋼板的折彎,但是未提及在鋼板折彎前進行對中的步驟。
在制作天圓地方類槽體時,往往會以較密集間距設置折彎線,這樣可以使板材彎形均勻,成形圓順,但是如果各條變形線變形不一致時,則往往很難控制最終變形量,嚴重時可能造成工件報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自動進行居中識別的簡易折彎機,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此簡易折彎機可在工程現場使用,配套使用液壓千斤頂,只需將一塊結實的金屬底座與簡易折彎機底部焊接在一起即可工作,鋼板折彎前用二維激光測距儀進行折彎線長度測量并用激光在工件上投出折彎線中點,參照液壓千斤頂受力中點可判斷出鋼板坯的位置,調整鋼板坯居中后即可進行正常的折彎操作,使每條變形線都在中點處施加壓力,從而保證每條變形線變形的一致性,最終提高工件的制作精度和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能自動進行居中識別的簡易折彎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門形框架、墊板、刃板、液壓千斤頂和二維激光測距儀,門形框架的頂梁下沿與刃板的上沿之間通過液壓千斤頂相連接,刃板可在液壓千斤頂的牽引下在門形框架內上下移動;所述墊板設于刃板的下方;所述二維激光測距儀設于頂梁上,當帶折彎線畫線的工件鋼板坯被放置于刃板下時,二維激光測距儀掃描折彎線的兩端并在顯示屏上分別顯示出折彎線兩端與液壓千斤頂中軸線的距離值,操作者根據示數調整工件鋼板坯的位置,直到折彎線兩端與液壓千斤頂中軸線的距離相等,即可按正常折彎步驟操作,直到工件鋼板坯上的折彎任務全部完成。
進一步的,所述門形框架為封閉或半封閉箱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門形框架的左右兩端面與刃板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頂部與彈簧支架相連接,彈簧支架固定連接于門形框架的左右兩側,復位彈簧底部與刃板上端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復位彈簧為單圓柱雙鉤拉簧或內外設置的圓柱雙鉤復合拉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2800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