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23308.1 | 申請日: | 2020-1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1470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易寧;苗小飛;陳素晶;劉永川;張祥昕;陳遠強;林俊鴻;陳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G11/32 | 分類號: | H01G11/32;H01G11/48;H01G11/62;H01G11/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聶稻波 |
| 地址: | 350002 ***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離子 增強 型碳基 超級 電容器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及其制備方法,所述超級電容器的正極包含碳材料,負極包含蒽醌化合物和碳材料,電解液包括含溴離子化合物。本發明通過分別對活性炭電極和電解液進行修飾和匹配,制備的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具備高電位窗口、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一種超級電容器的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介于二次電池和普通電容器之間的新型儲電器件,兼有普通電容器和電池的雙重功能,其功率密度遠高于普通電池(10~100倍),能量密度遠高于傳統物理電容(100倍)。與普通電容器和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具有體積小、容量大、充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放電功率高、工作溫度寬(-25℃~85℃)、可靠性好及成本低廉等優點,因而在能源、通訊、電子電力、國防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被廣泛應用于便攜式儀器設備、數據記憶存儲系統、電動汽車電源、應急后備電源等方面。目前,世界各國在該領域研究的主要目標在于制備高功率密度、高容量密度和性能穩定的可用于動力系統(包括后備電源和電動機車等)、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超級電容器。
活性炭具有多孔、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化學穩定性好和使用壽命長等特點,是商業化雙電層電容器的電極材料,但活性炭本身存在容量密度較低的缺點,從而限制了超級電容器在許多要求高能量密度領域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活性炭電極的比容量,現有技術常常通過采用氧化還原型物質修飾活性碳電極,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產生的贗電容來提高活性炭電極的比容量,從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容量密度。公開號為CN105632783A的專利,公開了采用氧化還原型苯二酚類物質對碳電極進行修飾,電極材料比電容提高2倍左右;公開號為CN107887173A的專利,公開了活性碳電極浸入對苯二酚(PPD/硫酸溶液中修飾作為正極,活性炭電極浸入蒽醌二磺酸鈉(AQS)/硫酸溶液中修飾作為負極,與常規硫酸電解液組裝非對稱型超級電容器,通過正負極的修飾和匹配,提高了電極的比容量,從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然而,上述方法均存在電壓窗口低、能量密度小、循環穩定性差等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及其制備方法,通過分別對活性炭電極和電解液進行修飾和匹配,組裝成非對稱超級電容器,以進一步提高活性炭電極的比容量,從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容量密度。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所述技術效果的:
一種溴離子增強型碳基超級電容器,所述超級電容器的正極包含碳材料,負極包含蒽醌化合物和碳材料,電解液包括含溴離子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碳材料選自活性炭、介孔炭、石墨烯、碳納米管、碳纖維、泡沫碳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為活性炭。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含溴離子化合物選自溴化鈉、溴化鉀、溴化銨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為溴化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電解液為含溴離子化合物的硫酸水溶液。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電解液中含溴離子化合物的摩爾濃度為0.5~2.0mol/L,優選為1.0~1.7mol/L;示例性為0.5mol/L,0.8mol/L,1.0mol/L,1.2mol/L,1.5mol/L,1.7mol/L,2.0mol/L。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電解液中硫酸的摩爾濃度為1~4mol/L;優選為1~2mol/L;示例性為1mol/L,2mol/L,3mol/L,4mol/L。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所述負極中蒽醌化合物選自蒽醌-1-磺酸及其鹽、1,4-二羥基蒽醌-2-磺酸及其鹽、蒽醌-2-磺酸及其鹽、4-溴-1-氨基-蒽醌-2-磺酸及其鹽、1-氨基-蒽醌-5-磺酸及其鹽、蒽醌-2,6-雙磺酸及其鹽、蒽醌-1,5-二磺酸及其鹽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為蒽醌-1-磺酸鈉和蒽醌-2-磺酸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2330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