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粘附性雙組分自交聯消化道粘膜保護膠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20565.X | 申請日: | 2020-1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9471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戴建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L24/08 | 分類號: | A61L24/08;A61L24/02;A61L24/10;A61L24/04;A61L24/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納祺律師事務所 33257 | 代理人: | 應毓婷 |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粘附 組分 交聯 消化道 粘膜 保護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高粘附性雙組分自交聯消化道損傷粘膜保護膠及其應用,高粘附性雙組分自交聯消化道損傷粘膜保護膠包括含醛基高分子生物材料和含氨基高分子生物材料。兩組分通過雙腔注射器混合后通過內窺鏡注射到消化道損傷粘膜表面,兩組分成分中的醛基和氨基交聯形成膠體膜,含醛基高分子生物材料與創面暴露的蛋白質氨基結合牢固粘附創面上,避免腸道消化液對消化道損傷粘膜的刺激作用,促進創面的愈合。動物試驗表明本發明能明顯促進損傷性粘膜的修復,因此對食道、胃、腸道粘膜損傷以及皮膚創面具有促進愈合和保護作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于內窺鏡噴涂到消化道損傷粘膜表面的高粘附性雙組分自交聯消化道粘膜保護膠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消化道粘膜損傷從食道、胃、十二指腸到直腸都會發生,一些損傷是有疾病引起的,有些是手術造成的。內窺鏡下胃黏膜切除手術和胃黏膜剝離術是早期胃癌和胃良性腫瘤切除的微創手術,不僅可達到根治早期胃癌的目的,且具有創傷小、對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小等優點,已逐漸取代部分傳統外科手術。食道和結腸的早期癌變和良性腫瘤切除的微創手術也取代部分的傳統外科手術。但是,目前這種手術后造成的粘膜創面僅做止血處理,尚無良好的創面保護措施。裸露的粘膜創面在消化液的作用下經歷潰瘍活動期、愈合期和瘢痕期,并且創面的愈合時間也較長。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病人經內窺鏡下胃黏膜切除手術和胃黏膜剝離術6周的愈合率為69%左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直接通過內鏡應用到損傷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產品。
雖然早在1994年就有人試圖采用黃芪白芨膠(中藥中提取的天然多糖成分)和α氰基丙烯酸酯類粘合劑在胃鏡下覆蓋胃潰瘍創面,但是由于這些材料的不足限制了這類技術的推廣應用。國外在2017年有研究人員采用處理的人新鮮羊膜同種異體材料在動物狗的胃損傷模型進行了研究,證明采用新鮮羊膜縫合覆蓋到胃損傷粘膜上觀察21天發現沒有覆蓋的創面沒有觀察到內皮化,而采用新鮮羊膜覆蓋的創面大部分被新生的內皮細胞覆蓋,證明胃損傷粘膜覆蓋生物材料可以非常顯著的促進損傷粘膜的重建和內皮化。隨著修復材料的發展,目前較具有代表性的是Takimoto是等報道的在豬胃、十二指腸等部位用PGA膜片對創面進行覆蓋,應用纖維蛋白膠聯合PGA膜片,或用止血夾聯合PGA膜片,可避免膜片滑脫。覆蓋PGA膜片具有可避免消化液與創面接觸,保持創面清潔,尤其是胃部大創面。修復材料PGA本身可引導細胞爬行,促進創面愈合。使用PGA聯合生物蛋白膠處理ESD術后創面,可降低ESD術后十二指腸發生穿孔的風險,在食管、十二指腸等部位巨大創面應用PGA膜片可有效預防術后消化道因瘢痕而引起的狹窄。Spiliopoulos等報道使用馬心包膜作為兔胃壁全層穿孔的補片,該實驗用腹腔鏡進行,在術后3d、1周、2周測胃壓并行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顯示創面愈合較快,修補具有很強的抗壓能力,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顯示炎性細胞、肉芽組織及生長因子均多或高于對照組。新型修復材料雖然療效獲得了肯定,大多數材料是切成條狀的,通過活組織檢查孔道送達創面部位,尤其對于較大創面而言,完整的材料鋪設對創面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但這些材料難以固定在創面限制了其在臨床的使用。國內在2016年柴寧莉等人選取上消化道早癌接受ESD治療的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創面是否覆蓋聚羥基乙酸(PGA)膜隨機分為覆膜組和對照組。分析兩組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創面愈合程度、肝腎功能及血常規的改變,對比不同的固定方式對PGA膜與創面的貼合情況。結果對照組和覆膜組術后均無并發癥發生。覆膜組術后1個月創面愈合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消化道粘膜損傷表面覆蓋生物醫用材料可以明顯促進創面的愈合。目前國內外均無類似產品在臨床應用,國外也只是處于臨床前動物試驗研究階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2056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