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設備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06307.6 | 申請日: | 2020-1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1252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20 |
| 發明(設計)人: | 牛文杰;劉雨;肖華芝;鞏愉;王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E21F11/00 | 分類號: | E21F11/00;A62B99/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陳曉敏 |
| 地址: | 26658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棄 人員 跌落 救援 設備 方法 | ||
本公開涉及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設備及方法,包括保護傘機構,保護傘機構上端能夠接收牽引繩的牽拉,下端連接救援固定機構,保護傘機構包括豎向的導向柱,導向柱外部沿圓周方向分別與多根傘骨的下端鉸接,多根傘骨能夠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呈雨傘狀開閉至設定范圍內任意角度并固定。
技術領域
本公開屬于救援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設備及方法。
背景技術
這里的陳述僅提供與本公開相關的背景技術,而不必然地構成現有技術。
廢棄井下救援是應急管理救援的一部分,井下救援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挖掘廢井周邊土層,降低周邊土層高度,并逐漸破除井壁;(2)利用牽引繩下放鉤子或者救援人員實施救援;(3)利用牽引繩下放救援設備,通過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操作,固定待解救人員后,上拉出廢井。井下救援設備能夠在減少救援所需時間的同時,適應于較為惡劣、復雜,不適合救援人員下井的情況。
在發明人了解到的一種井下救援設備中,采用鋼絲繩將整個裝置進行下放,采用托架支撐及安全纜繩將救援人員進行固定,最后將整個裝置進行提升,以此完成整個救援過程。其存在以下不足及缺點:
(1)忽略了救援設備下放過程與井壁產生接觸等現象,井壁的部分坍塌及掉落物容易對墜井者產生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2)在固定墜井者時沒有將整個裝置與井壁進行固定,在懸空狀態下無法靈活的將墜井者進行固定,救援效率低下。
(3)采用的救援固定機構一般為繩套或者皮帶,需要待解救人員固定在自己身體的外部,在待解救人員昏迷時,不便使用;另外一些采用機械手等結構的救援固定機構,受限于井下空間,且結構復雜,難以有效完成固定。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設備及方法,能夠至少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設備,包括保護傘機構,保護傘機構上端能夠接收牽引繩的牽拉,下端連接救援固定機構,保護傘機構包括豎向的導向柱,導向柱外部沿圓周方向分別與多根傘骨的下端鉸接,多根傘骨能夠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呈雨傘狀開閉至設定范圍內任意角度并固定。
進一步,所述保護傘機構的上端與井壁支撐機構的下端固定,井壁支撐機構包括導向桿,導向桿的外部分別與兩個井壁支撐桿的上端鉸接,井壁支撐桿的下端與井壁貼合板鉸接,兩個井壁支撐桿能夠同步沿自身與導向桿之間的鉸接點轉動至設定范圍內任意角度并固定。
進一步,所述救援固定機構包括支撐架體,支撐架體中相對設置有兩個工作臺,工作臺能夠沿豎向升降并固定,每個工作臺中設有兩個滑臺,兩個滑臺間能夠發生水平方向的相對運動并固定,每個滑臺處鉸接有一根肩部支撐桿,肩部支撐桿的上端與滑臺鉸接,肩部支撐桿能夠在肩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沿自身鉸接點轉動并固定;相對設置的兩個肩部支撐桿為一組,同組肩部支撐桿分別設在兩個工作臺處。
進一步,所述支撐架體中相對設有兩個襠部支撐桿,兩個襠部支撐桿的上端分別與支撐架體鉸接襠部支撐桿能夠在襠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沿自身鉸接點轉動;在水平狀態下,兩個襠部支撐桿能夠拼接成一個整體。
本公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廢棄井人員跌落救援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利用牽引繩在上端牽引,然后將保護傘機構及救援固定機構下放入廢井中;
在保護傘機構完全下放到廢井中之后,使得保護傘機構中的多個傘骨呈雨傘狀打開,傘骨的上端與導向柱之間的距離適配于廢井的尺寸,傘骨上端與廢井的側壁相接觸;
繼續下放保護傘機構及救援固定機構,直至救援固定機構到達待解救人員的位置;利用救援固定機構來固定待解救人員,上拉牽引繩,將待解救人員拉出廢井。
以上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0630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