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05000.4 | 申請日: | 2020-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8164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9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延年;張祥坤;王廣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沈陽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D19/04 | 分類號: | E01D19/04;E01D101/30;E01D101/34 |
| 代理公司: | 沈陽之華益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黃英華 |
| 地址: | 110168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型 耗能 支座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包括橡膠支座,連接板,阻燃板,組合耗能器等,所述組合耗能器包括上下摩擦板和上下底碗對稱布置,所述上下底碗之間設置有圓形壓縮彈簧,所述阻燃板為預制阻燃板設置在橡膠支座周圍,所述橡膠支座為疊層橡膠內含鉛芯橡膠填充材料。本發明兼備復位能力和耗能特性的復合隔震體系,采用的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包括橡膠支座與滑動摩擦的并聯使用能利用滑動摩擦耗能增大阻尼,利用橡膠支座自復位能力取得更好的隔震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隔震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
背景技術
隔震技術是通過將水平向隔震系統(即隔震層)設置在建筑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之間,用較大的隔震層相對位移吸收地震作用力,延長建筑物自振周期,增大阻尼,減小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從而減少建筑主體結構和非結構構件彈塑性破壞。隔震支座是指結構為達到隔震要求而設置的支承裝置,是在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安裝橡膠隔震支座,起到與地面的軟連接,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抵消掉。例如疊層橡膠支座(或稱隔震橡膠支座、夾層橡膠墊等)。它是一種水平剛度較小而豎向剛度較大的結構構件,可承受大的水平變形,可作為承重體系的一部分。這樣的抗震技術來源于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同時,國內外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其隔震層的元器件普遍采用隔震橡膠支座(簡稱隔震支座)。隔震結構對比傳統的抗震結構,能更大程度地保護建筑物內部人員安全,更有效保護室內設施和設備儀器,減少財產損失。隔震建筑構造是為了實現建筑結構的隔震設計要求,而形成的各構件之間組合形式,一般可不進行計算。隔震構造核心在于隔震縫的處理,其設計應保證建筑的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或室外地坪,及隔震建筑與其相鄰建筑或構筑物完全脫開,使隔震層水平移動不受限制。
從上個世紀60、70 年代開始,人們對隔震支座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和實驗,并在實際的工程中進行試驗,并且做了大量的跟蹤觀察。關于隔震元件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積極探索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研制各種隔震元件;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在工程實際中應用隔震支座,并考慮它們的隔震性能和工程造價問題。他們可以作為單獨的構件,也可以組合起來使用,有時候需要根據建筑功能的要求來決定,支撐隔震器主要承擔建筑物上部結構的荷載,減震阻尼器主要是控制隔震支座產生的水平變形不會超過規范中規定的限值,減輕建筑上部結構的晃動,在地震結束時還能復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該支座隔震性能好、傳力明確、構造簡單、安全可靠、耗能多。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復合型隔震耗能支座,包括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組合耗能器、橡膠支座、阻燃板和擋塊,所述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上下平行設置,所述橡膠支座固定在上、下連接板之間的中心處,所述阻燃板的數量是四塊,圍成一個空心的上下開口的長方體結構,套裝在橡膠支座外并位于上、下連接板之間,橡膠支座與阻燃板之間不接觸;所述組合耗能器為兩個,位于阻燃板的左右兩側;組合耗能器的頂端與上連接板相接觸,底端與下連接板相接觸,所述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上位于阻燃板和組合耗能器之間以及兩個組合耗能器的外側各鑲嵌有兩個擋塊;組合耗能器的頂面和底面分別可以在由同一平面中的四個擋塊形成的區域內滑動摩擦。
進一步地,所述橡膠支座是實心的圓柱體結構,由疊層橡膠制成,所述疊層橡膠是由鋼板與橡膠交替疊合而成,在橡膠內填充有鉛芯。
進一步地,所述組合耗能器包括有上摩擦滑塊、上底碗、圓形壓縮彈簧、下底碗和下摩擦滑塊, 所述上摩擦滑塊與上連接板相接觸,下摩擦滑塊與下連接板相接觸,上、下摩擦滑塊相對設置;上底碗固定在上摩擦滑塊底面中心處,下底碗固定在下摩擦滑塊頂面中心處,上、下底碗對稱設置,上、下底碗之間設置有圓形壓縮彈簧,上摩擦滑塊和下摩擦滑塊之間設置有滑動摩擦支架,滑動摩擦支架為兩根,分別位于上、下底碗的兩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沈陽建筑大學,未經沈陽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0500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