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01583.3 | 申請日: | 2020-1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9391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3 |
| 發明(設計)人: | 王國業;張輝;梁滿志;樊軍;劉振眾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智檢通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17/007 | 分類號: | G01M17/007;G09B9/00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業騰飛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滕詣迪 |
| 地址: | 215513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能源 智能 汽車 整車 性能 測試 演示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提供了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包括整車系統,整車系統包括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車輛控制系統,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車輛控制系統連接;實訓測試演示系統包括仿真測控系統、臺體、測試轉臺和臺體控制系統;測試轉臺包括車輛支撐裝置、轉盤,車輛支撐裝置用于對車輪施加驅動力和阻力,轉盤能夠隨車輪進行轉向,仿真測控系統通過臺體控制系統與臺體通訊連接。測試轉臺對整車進行支撐并為車輪提供驅動力和阻力,對汽車的運動狀態進行模擬,通過仿真測控系統對不同運動狀態的整車信息進行收集并通過顯示屏幕實時顯示,使操作人員能夠對整車的性能進行測試和記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新能源智能汽車得到快速發展,但其檢測技術和實訓演示設備較少,傳統的汽車測試往往需要較大的場地,通過人工駕駛模擬汽車不同的運動狀態也具有一定危險性,同時在測試過程中,由于車輛行駛過程中慣性和晃動較大,安裝好的傳感器容易失靈導致運動狀態信息無法采集,因此開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技術研究,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智能汽車技術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對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進行穩定的實訓測試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包括整車系統,所述整車系統包括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車輛控制系統,所述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與所述車輛控制系統連接;
實訓測試演示系統,所述實訓測試演示系統包括仿真測控系統、臺體、測試轉臺和臺體控制系統,所述測試轉臺安裝在所述臺體上,所述仿真測控系統通過臺體控制系統與所述臺體通訊連接,通過所述仿真測控系統控制車輛進行驅動、制動和轉向;
所述測試轉臺包括車輛支撐裝置和轉盤,所述轉盤安裝在所述臺體上,所述車輛支撐裝置安裝在所述轉盤上,所述車輛支撐裝置用于對車輪施加驅動力和阻力,所述轉盤能夠隨車輪進行轉向;
所述仿真測控系統通過臺體控制系統與傳感器采集包括車輛狀態信息、臺體的信息、測試轉臺的信息和移動假人的信息。
作為優選,所述傳感器采集的車輛狀態信息包括燃料電池信息、動力系統信息、蓄電池狀態信息、車身狀態信息和車輪狀態信息。
作為優選,所述仿真測控系統還包括顯示屏幕,所述仿真測控系統的顯示屏幕上實時呈現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實訓測試演示系統的三維實景模型,通過動畫實時顯示整車系統、實訓測試演示系統的各電路電壓變化、電流流動和各部件受力大小。
作為優選,車輛支撐裝置采用一組加載滾輪或皮帶傳動方式對車輪進行包裹支撐并且對車輪施加驅動力和阻力。
作為優選,所述傳感器包括陀螺儀、輪速、定位、雷達和視覺傳感器。
作為優選,還包括在車輛周圍設置的用于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的感知、判斷和執行功能的可移動物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測試轉臺對整車進行支撐并為車輪提供驅動力和阻力,能夠在汽車相對地面不產生位移的情況下,對汽車的運動狀態進行模擬,通過仿真測控系統對模擬的不同運動狀態的整車信息進行收集并通過顯示屏幕實時顯示,使操作人員能夠對新能源汽車整車的性能進行觀察、測試和記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的最優實施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整車性能測試和實訓演示系統的車輛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智檢通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智檢通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015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