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95329.7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1474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9 |
| 發明(設計)人: | 李建武;張玉燭;劉洋;郭夏宇;龍繼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G22/22 | 分類號: | A01G22/22;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陳映輝 |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再生 增產 增效 方法 | ||
1.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如下操作步驟:
S1、選種管理:選再生能力強、米質優、產量高的水稻良種,根據品種特性,設計相應的穗粒結構,使有效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等產量結構達到最佳組合;
S2、頭季稻管理:采用水育秧或機插秧,每667m2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按16.6cm×26.6cm移栽,每666.7m2插1.5萬蔸,每蔸2-3根谷苗;
S3、施肥管理:頭季稻與再生稻的氮肥總量為18-20公斤/667m2的純氮,頭季稻和再生季氮肥分配比例為6:4;
S4、頭季稻收割管理:頭季稻于7月中下旬成熟時及時收割,收割時留樁高度8-12cm,收割時減少重復輾壓,收獲后及時灌水;
S5、再生季田間管理:頭季稻收割后立即灌水,水層2-4cm,過2-3天每667m2施尿素7.5-10公斤,鉀肥5公斤;
S6:再生季收割管理:再生季于9月中下旬成熟時及時收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1中,水稻品種選擇具體為:頭季水稻選用旺兩優107,全生育期118±5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1中,產量結構具體為:
頭季穗粒結構設計為:有效穗為16.0-18.0萬/667m2、總粒數為190-220粒、結實率85%-88%和千粒重為24-26克;
再生季穗粒結構設計為:有效穗為20-22萬/667m2、總粒數為130-160粒、結實率85%-88%和千粒重為23.5-25.5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頭季稻施肥管理具體為:頭季稻基肥、蘗肥、穗肥的分配比例分別為50%、30%、2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中,再生季施肥管理具體為:再生季肥料分兩次施用,頭季稻收割前7天施50%,頭季稻收割后2-3天施5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4中,頭季稻在達到85%-90%成熟時及時收割。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4中,頭季稻田間管理具體為:
(1)品種選擇:以選擇全生育期在118±5天的品種為宜;
(2)前處理:按常規消毒、浸種、催芽、育秧方式處理,秧苗4-5葉時移栽;
(3)移栽方式:主要采用機插秧或拋秧的方式移栽;
(4)密度:每667m2插(拋)1.5萬蔸。
(5)灌水:移栽后淺水返青,薄水分蘗,每667m2總苗數達14.5-15.5萬時排水曬田,曬田結束后干濕交替灌溉,直至收獲;
(6)施肥:分基肥、蘗肥、穗肥三次使用,比例分別為50%、30%、2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5中,再生季田間管理具體為:
(1)留樁高度:頭季稻收割時留樁高度8-12cm;
(2)收割方式:主要采用機械收割或人工收割的方式收割;
(3)灌水:在頭季稻收割后立即灌水,灌水深度2-4cm;
(4)施肥:頭季收割后2-3天每667m2施尿素7.5-10公斤,鉀肥5公斤。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稻的提質增產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6中,再生季水稻在達到90%成熟時及時收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未經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5329.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