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93302.4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0058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范鶴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三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7/00 | 分類號: | A01G17/00;A01G22/00;E02D29/02;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喬志員 |
| 地址: | 435000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大面積 陡坡 工程 植物 生態 恢復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屬于生態恢復方法領域。該生態恢復方法主要是在裸巖陡坡坡腳處修建片石擋土墻,向內部填充有機肥以及客土,之后在擋土墻內種植喬、灌木、近坡腳處種植藤本植物,以藤本植物為主的生態恢復植物。這種生態恢復方法的施工量少,利用植物自然生長對環境進行改造,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效果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態恢復方法領域,具體涉及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環境保護的漠視,在露天礦山、采石場、修路等地段,由于其施工擾動面積大,導致山體石巖裸露,形成了大面積裸巖陡坡,易誘發水土流失、坡面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安全生產及經濟效益,損壞自然景觀。
原有的陡坡保護方法多是采用漿砌片石擋墻、混凝土、支護、臺拱、錨桿、掛網、膠泥、彩色噴涂或噴漿覆蓋護坡等硬性工程措施對陡坡進行固定,工程量大的同時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陡坡的生態問題。同時由于這些保護措施缺乏防護,長期暴露于自然環境中,容易風化脫落,造成安全隱患。
現有一種采用水泥和防護網固定陡坡表面后,在其上覆蓋土壤種植草本植物的新型陡坡生態恢復方法。這種方法對水泥與植土的配比要求較高,水泥過多或過少都會對坡面固定產生不利影響,施工方法難度高。同時由于植土層厚度有限,只能種植草本植物,對環境的改造能力較差。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針對現有大面積裸巖陡坡生態恢復方法的不足,提出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方法問題所采用的方法方案是:
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在裸巖陡坡坡腳處建設有一定高度的擋土墻,擋土墻中填有種植基,擋土墻內側坡腳處按一定株距種植喬木,喬木下方種植灌木,近坡腳處種植藤本植物,坡面上種植有固土植物。
所述擋土墻高度為1-3米。
所述片石擋土墻底部留有滲水孔。
所述種植基為有機肥和客土的混合物。
所述喬木株距為4-8米。
所述藤本植物株距為0.3-1米。
所述藤本植物為節節生根的葛藤、紫藤、爬山虎、油麻藤、常春藤等耐瘠、耐旱、生長速度快、爬坡攀附能力極強的藤本植物。
所述固土植物為芭茅、狗尾巴草、結萎草、松樹、柏樹、刺槐、紫穗槐、構樹等適應性好,抗逆性強的植物。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建立了穩固且具有生態效應的植被結構防護體系,坡前下部種植的喬木、灌木種植帶,可以起到減緩減少風力對坡面的打擊沖刷;藤本植物節節生根,在坡面上行成一張縱橫交錯的防護網絡。在本發明中的生態恢復方法中,陡坡上種植的喬灌木成活率達到98%,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成活率均為100%,在對坡高為25-45米的硬巖陡坡進行生態恢復時,植物覆蓋率在施工當年可達到40%,第二年即可對陡坡坡面實現完全覆蓋。以藤本為主,多種類植物合理組配邊坡護坡植被,植物隨季相變化色彩豐富,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明顯,行成優美、協調的景觀;投入少,簡便易行,見效快;植被成活率高,覆蓋面積大,而且后期管理費用低,并可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使得植被系統持久穩定;達到既有效地支撐加固坡體,由于藤本植物的根系發達、覆蓋面積大,能在最短時間內完全覆蓋坡面,在坡面行成一張根莖發達而密集防護網絡,改變和減緩地表徑流,減少雨水對面打擊和沖刷,達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和綠化美化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大面積裸巖陡坡少工程多植物生態恢復方法結構示意圖;
圖2為裸巖陡坡頂部狀態圖;
圖3為裸巖陡坡底部狀態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三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湖北三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330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