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及工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92471.6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5050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勇;梁康;相輝玉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55/30 | 分類號: | B62D55/3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母秋松 |
| 地址: | 221004 江蘇省徐***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速 橡膠 履帶 總成 集成 油氣 系統 工作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及工作方法,油氣懸掛缸一端與支撐架相連接,油氣懸掛缸另一端與張緊連桿相連接,張緊連桿兩側安裝有張緊輪,張緊連桿另一端與支撐架相連接;所述油氣懸掛缸,所述閥體內設置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與蓄能器相連接,第一管路另一端與第二管路相導通,第一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針閥;所述第二管路一端連接有快插接頭,第二管路另一端與張緊缸工作腔相連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針閥。本發明采用集成化的油氣張緊系統,為閉式液壓系統,無需外部液壓源,便于輪胎與履帶總成的快速互換。系統同時具備調節張緊壓力、張緊模式和越障模式等多種操作模式。系統整體結構緊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及工作方法,屬于履帶總成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火災、水災、雪災、地震等災害頻發,嚴重威脅公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另一方面,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各類突發事故急劇增加,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以2013年為例,我國因事故災害死亡人數達6.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5808.4億元,約占GDP的1%。這些災害與事故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為災后救援與重建帶來巨大的困難。然而我國災害應急救援裝備技術水平嚴重滯后,功能單一,專業化程度低,導致救援不及時和效率低下。尤其是災后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嚴重制約應急救援設備的機動性能,錯失寶貴的救援時間。高速履帶總成可顯著提高應急救援車輛應對泥濘、松軟地面等災后復雜地質地形條件的能力,提高應急救援的效率。
現有橡膠履帶的張緊機構采用螺栓頂桿結構,存在如下不足:(1)螺栓頂桿機構,結構過于簡單,張緊力不可自適應補償,越障和高速行駛狀態下,橡膠履帶的張緊力波動較大,損害橡膠履帶使用壽命。同時存在較大的脫鏈風險。(2)系統結構復雜,需要實時根據監測油缸位移作為自動控制的判斷依據,不適合輪履快速互換。
發明內容
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及工作方法。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包括閥體,所述閥體內設置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一端與蓄能器相連接,第一管路另一端與第二管路相導通,第一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針閥;所述第二管路一端連接有快插接頭,第二管路另一端與張緊缸工作腔相連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針閥。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閥體內還包括第三管路,第三管路一端與第二管路相導通,第三管路另一端設置有測壓接頭。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閥體內還包括第四管路,第四管路一端與第二管路相導通,第四管路另一端設置有溢流閥。
作為優選方案,還包括單向節流閥,所述張緊缸工作腔一側的第二管路上設置有單向節流閥。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溢流閥末端連接有油箱。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張緊缸可采用張緊油缸或張緊氣缸。
一種高速橡膠履帶總成用集成油氣張緊系統工作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液壓或氣壓手動泵的快插母接頭與集成式油氣張緊系統的快插公接頭快速連接,液壓或氣壓手動泵作為隨車工具,定期為集成式油氣張緊系統補壓。
步驟2:逆時針旋轉打開第二針閥;按液壓或氣壓手動泵的手柄加壓,同時觀察與集成式油氣張緊系統的測壓接頭相連接的壓力表壓力數值,待壓力達到預定數值,順時針旋轉關閉第二針閥,緩慢順時針旋轉液壓或氣壓手動泵右側的泄壓旋鈕,卸載后拔下快插陰接頭。
步驟3:第一針閥處于打開狀態,第二針閥處于關閉狀態,根據蓄能器與張緊缸工作缸內的壓力對張緊缸的伸縮桿進行調節,使得張緊輪產生位移,橡膠履帶總成工作在張緊模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未經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247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