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90570.0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378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玉成;李永慧;王順永;張學勝;秦玲玲;嚴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A01K61/56 |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通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40 | 代理人: | 吳奇 |
| 地址: | 230031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慧 養殖 珍珠 微生物 協同 凈化 污染 水體 方法 | ||
1.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包括異位處理法,所述異位處理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養殖預處理,將需要處理的農村黑水、稻田尾水或/和養殖廠尾水匯聚到污水池,往污水池中加入依次加入膠囊微生物菌劑、鐵磁性絮凝劑、過氧化鈣緩釋體,接種優良藻種,智能監測系統監測水質中的pH值,當智能監測系統監測其葉綠素含量超過閾值時,系統將啟動第一抽水泵將污水池的水泵入育珠池;
S2.吊養前準備,在吊養珍珠蚌前10-20天,排干育珠池積水,用生石灰消毒,并暴曬2-3天,種植沉水植物,投過氧化鈣緩釋體10-20kg/畝,注水1.5-2.5米,結合文氏增氧管裝置輔助曝氣,加蓋可伸縮的養殖大棚;
S3.優選健康蚌,優選健康、外殼完整、軟體飽滿的7-8cm的健壯珍珠蚌,珍珠蚌品種包括三角帆蚌、池蝶蚌的一種或雜交品種,養殖密度為:蚌齡1-2齡700-3000只/畝、蚌齡3-5齡600-2800只/畝,采用吊養裝置立體多層吊養在育珠池中,并在池中放養花白鰱、螺獅、河蜆、青魚、甲魚中的至少3種;
S4.智能監測,利用傳感器系統智能監測育珠池中的水質數據并通過控制中心調控進程,養殖適合水質為pH值在7-8,化學需氧量在5-25mg/L,氨氮在0.1-2mg/L,溶解氧控制在5mg/L,當氮磷含量低于最小閾值時,即水體化學需氧量≤20mg/L,總氮量≤1mg/L,氨氮≤1mg/L,達到Ⅲ類水標準,系統自動啟動第二抽水泵,進入凈水池過濾去除蛋白和多余藻類后排入河道。
2.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包括原位處理法,所述原位處理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在微污染水體中直接加入膠囊微生物菌劑和鐵磁性絮凝劑;
S2.通過文氏增氧管和過氧化鈣緩釋體及在池底栽種沉水植物,加蓋可伸縮養殖大棚;
S3.優選健康、外殼完整、軟體飽滿的7-8cm的健壯珍珠蚌,珍珠蚌品種包括三角帆蚌、池蝶蚌的一種或雜交品種,1-2齡700-3000只/畝,3-5齡600-2800只/畝,并放養所述白鰱、螺獅、河蜆、青魚、甲魚中的至少3種;
S4.利用傳感器系統智能監測育珠池中凈水和養殖過程中的水質。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膠囊微生物菌劑包括乳酸菌、嗜酸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植酸酶、植物乳桿菌、糞鏈球菌、屎鏈球菌、干酪乳桿菌、雙歧桿菌、納豆芽孢桿菌、酵母菌、光合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地衣芽孢桿菌、硫化細菌。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鐵磁性絮凝劑包括5份FeCl2·4H2O、15份FeCl3·6H2O、8份沒食子酸、80份殼聚糖、1份過硫酸銨、40份丙烯酰胺、氯化鋅適量。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過氧化鈣緩釋體包括過氧化鈣、生物碳、檸檬酸鹽、聚乙烯醇、改性黏土,所述過氧化鈣緩釋體的重量分數為20-25份氧化鈣、32-35份生物碳、2-3份檸檬酸鹽、9-10份聚乙烯醇、3-5份改性黏土。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優良藻種包括小球藻、柵藻、絲藻、鼓藻。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包括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藻、金魚藻、馬來眼子藻。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慧養殖珍珠蚌和微生物協同凈化微污染水體方法,且特征在于:所述養殖大棚棚頂材料采用光伏發電材料、光熱轉化玻璃和普通玻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大學,未經安徽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0570.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