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及冷卻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90492.4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8452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王衛良;黃暢;王倩;張琪;蔡陽;呂俊復;劉吉臻 | 申請(專利權)人: | 暨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8C1/00 | 分類號: | F28C1/00;F28F25/02;F28F25/12;F28F27/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殷開宏 |
| 地址: | 510632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立體 多級 冷卻 冷卻塔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發電站冷卻系統領域,為能夠增加冷卻塔中心區域的換熱效率,公開了一種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包括:塔身;蓄水池,設置在塔身下方;第一接水槽,設置在塔身與蓄水池之間,第一接水槽至少部分位于蓄水池的外圍;第一接水槽與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進風通道;應用上述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能夠增加冷卻塔中心區域的換熱效率;本發明還公開一種立體式多級冷卻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電站冷卻系統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
背景技術
自然通風冷卻塔是靠塔內外的空氣密度差或自然風力形成的空氣對流作用進行通風的冷卻塔,在使用自然通風冷卻塔進行冷卻時,冷空氣從塔身底部進入,經過散熱材料,與配水系統噴灑到散熱材料上的熱水進行熱交換后,形成濕熱空氣,上升至冷卻塔頂端并排出。
在現有的自然通風冷卻塔當中,冷空氣通過設置在塔身底部的進風口進入塔身,由于塔身內部經常有大量飄滴落下,冷空氣受到飄滴阻擋難以到達塔身中心,造成中心區域氣體與冷卻水換熱效果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能夠增加冷卻塔中心區域的換熱效率。
本發明的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包括:塔身;蓄水池,設置在塔身下方;第一接水槽,設置在塔身與蓄水池之間,第一接水槽至少部分位于蓄水池的外圍;第一接水槽與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進風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接水槽為環形接水槽,蓄水池為圓形蓄水池。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接水槽和蓄水池之間連接有多根支撐柱,相鄰兩根支撐柱之間形成有進風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接水槽的外徑大于蓄水池的外徑,第一接水槽的內徑等于蓄水池的外徑。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還包括冷卻組件,冷卻組件包括水泵,水泵與第一接水槽和蓄水池均連通。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還包括冷卻組件還包括第二接水槽,第二接水槽位于第一接水槽和蓄水池之間,第二接水槽和第一接水槽之間設置有進風通道,第二接水槽和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進風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接水槽和第二接水槽均為環形接水槽,蓄水池為圓形蓄水池。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二接水槽的外徑等于第一接水槽的內徑,第二接水槽的內徑等于蓄水池的外徑。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還包括冷卻組件,冷卻組件包括水泵,水泵與第一接水槽、第二接水槽和蓄水池均連通。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立體式多級冷卻方法,運用上述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包括如下步驟:冷空氣通過第一接水槽和蓄水池之間的進風通道,進入塔身中心區域,與換熱組件交換熱量。
應用本發明的立體式多級冷卻濕式冷卻塔,在使用時,冷空氣通過第一接水槽與蓄水池之間的進風通道進入塔身后上升,在經過換熱組件后轉化為濕熱空氣,在空氣對流作用下繼續上升,而后排出;由于第一接水槽阻擋了部分飄滴下落,通過進風通道進入塔身的冷空氣能夠更多的進入塔身的中心區域參與換熱,使得塔身中心區域的熱交換效率大大提升。
本發明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明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發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種冷卻塔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喉部的俯視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暨南大學,未經暨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049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