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以太網供電系統中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及供電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90423.3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8438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寧志華;李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66 | 分類號: | G01R31/66;H04L1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創同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49 | 代理人: | 岳丹丹 |
| 地址: | 310012***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以太網 供電系統 中受電 連接 檢測 方法 供電 裝置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以太網供電系統中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其中,以太網供電系統包括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包括:第一預定時間段內,在第一供電端口提供第一供電信號以及在第二供電端口提供第二供電信號以向受電設備供電;在第一預定時間段內,獲取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一檢測信號;第二預定時間段內,在第一供電端口處提供第三供電信號,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二供電信號保持不變;在第二預定時間段內,獲取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二檢測信號;根據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判斷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同時向同一個受電設備供電還是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連接的受電設備供電。本申請還提供一種供電裝置,電路結構簡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太網供電技術,更具體地,涉及用于以太網供電系統中的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及供電裝置。
背景技術
以太網供電(POE,Power over Ethernet)技術是指在現有以太網布線基礎架構的基礎上,通過網線為網絡中終端設備提供直流供電的技術。在以太網供電技術中,網線兼有傳輸數據信號和直流供電的作用。該技術使終端設備無需依賴外部電源適配器供電,從而可以省去電源適配器、供電線纜和插頭,節省布線與硬件成本。
根據IEEE 802.3協議,以太網供電(POE)既支持將一個網線口的兩個供電設備(Power Sourcing Equipment,PSE)在單個受電設備(Powered Device,PD)的受電端連接在一起向單個受電設備(Single-signature PD)實現高功率供電,也支持兩個供電設備各自獨立(Dual-signature PD)給兩個不同的受電設備供電。
然而,現有技術中并未提供確定兩個供電設備在受電端連接在一起向一個受電設備高功率供電還是兩個供電設備在受電端各自獨立給不同的受電設備供電的方法。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太網供電系統中的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及供電裝置,通過保持一個供電端口的供電信號不變,改變另外一個供電端口的供電信號,根據供電信號不變的供電端口的檢測信號判斷兩個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連接的受電設備供電,還是同時向一個受電設備供電。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以太網供電系統中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其中,所述以太網供電系統包括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所述受電連接檢測方法包括:第一預定時間段內,在第一供電端口提供第一供電信號以及在第二供電端口提供第二供電信號以向受電設備供電;
在第一預定時間段內,獲取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一檢測信號;
第二預定時間段內,在第一供電端口處提供第三供電信號,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二供電信號保持不變;
在第二預定時間段內,獲取第二供電端口處的第二檢測信號;
根據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判斷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同時向同一個受電設備供電還是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連接的受電設備供電。
優選地,所述受電連接檢測方法還包括:若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相同,則判斷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連接的受電設備供電。
優選地,所述受電連接檢測方法還包括:若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不相同,則根據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之間的第一差異判斷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同時向同一個受電設備供電還是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連接的受電設備供電。
優選地,所述受電連接檢測方法還包括:將所述第一檢測信號和第二檢測信號之間的第一差異與第一預定閾值進行比較;當所述第一差異小于第一預定閾值時,判斷第一供電端口和第二供電端口分別向各自獨立的受電設備供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042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