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86498.4 | 申請日: | 2020-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610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30 |
| 發明(設計)人: | 凌祥;朱曉磊;李慶生;黃鑫;王航;陸禺;杜明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8D20/02 | 分類號: | F28D20/02;F24D15/02;H02J3/28;H02J1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施婷婷;張蘇沛 |
| 地址: | 210009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移動 互聯網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所述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包括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能源系統調度監控中心、供冷/供暖終端,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采集工業廢棄冷能/熱能,能源系統調度監控中心分別監控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的余能情況和供冷/供暖終端的需能情況,并調動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前往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存儲余能或前往供冷/供暖終端釋放所存儲的余能。本發明的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可充分利用各種廢棄工業余能、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及核電站窩電,實現無管網、遠距離供冷/供暖,降低建筑行業能源消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
技術背景
我國能源消耗量全世界第一,約占全世界的20%,但能源利用率較低,單位GDP能耗約為美國的2.2倍、日本的2.7倍、德國的2.9倍、英國的4倍,我國能源利用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節能優先已經成為我國長期發展重大戰略之一。
流程工業是高能耗行業,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3,但其能源利用率僅為60%左右,節能潛力巨大,如能提高2.5%,可節約相當于三峽大壩一年的發電量。在流程行業中,中高溫余熱利用率較高,但對于250℃以下的低溫余熱及一些廢棄冷能,由于能源品味較低,因此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建筑行業則正好需要大量的低品位能源應用于采暖和供冷,其中采暖熱媒溫度為60℃、制冷則采用7℃冷凍水;且建筑行業能耗巨大,約占我國能耗總量的30%,但總體節能達標率卻不足10%。我國流程工業每年的余能排放總量約為7.4億噸標準煤,而建筑行業暖通每年暖通空調耗能總量約為7億噸,若能將流程工業中的存在著大量低品位余能用于建筑行業的采暖、供冷,則可顯著降低建筑行業能耗,具有重大的節能意義與社會效益。
若要實現上述構想,架設流程工業低品位熱源與建筑用能之橋,能源的儲存和運輸技術為低品位能源利用的關鍵技術。
然而現有常規的低品位余能回收和利用,一般通過管道運輸進行回用。管道回收利用方式存在投資成本高、能量損失嚴重、距離受限等缺點,余能僅能在較小范圍內進行回收利用,余能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回用率較低。且對于日益增長的各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內,為了避免對電網的沖擊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棄電現象,如風電站棄風、光電站棄光、小水電棄水、核電站窩電等,這部分能量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可充分利用各種廢棄工業余能、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及核電站窩電,實現無管網、遠距離供冷/供暖,降低建筑行業能源消耗。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移動儲能互聯網系統,包括: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能源系統調度監控中心、供冷/供暖終端。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采集工業廢棄冷能/熱能,能源系統調度監控中心分別監控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的余能情況和供冷/供暖終端的需能情況,并調動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前往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存儲余能或前往供冷/供暖終端釋放所存儲的余能。
在有大量低品位余能產出的不同類型工廠以及各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站或核電站內安裝檢測裝置以及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安裝于石化、冶金、建材工廠內,用于采集工業廢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安裝于空分、LNG等工廠內用于采集廢棄冷能;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安裝于風電站、光電站、小型水電站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內或核電站內,利用風電站內棄風、光電站內棄光、小水電棄水或核電站窩電,按實際需求進行制冷或制熱,采集所產生的冷能/熱能;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采用換熱器結構實現冷能/熱能的采集。
進一步地,能源系統調度監控中心接收和存儲各余能采集點的余能類型及產量;并依據不同余能采集點的余能類型,選擇相應類型的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并根據各余能采集點的實際運行狀態,調配相應數量的移動式儲冷/儲熱裝置前往相應采集點存儲所采集的廢棄冷能/熱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業大學,未經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8649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