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控制顯示屏的方法及其控制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85504.4 | 申請日: | 2020-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607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坪;林吳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9G3/36 | 分類號: | G09G3/36;G06V40/13;G06F3/042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創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純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控制 顯示屏 方法 及其 控制電路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一控制電路的方法及其控制電路,用來控制一顯示屏上的一指紋感測操作,該指紋感測操作包括一重置操作、一曝光操作及一采樣操作。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在一顯示幀期間內的一指紋感測周期中執行該重置操作、該曝光操作及該采樣操作,其中,該顯示屏上的顯示數據電壓的極性在該顯示幀期間內維持不變;以及調整該曝光操作的一曝光時間使其位于該顯示幀期間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控制顯示屏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控制具有指紋感測功能的顯示屏的方法及其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指紋感測技術已被廣泛用于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例如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及便攜式電子裝置等,用來實現身分識別。通過指紋感測,可方便地識別用戶身分,用戶只須將手指放置在指紋傳感器上,即可登入電子裝置,而無須輸入冗長且繁瑣的用戶名稱及密碼。
一般來說,具備指紋感測功能的顯示屏通常也配備有觸控感測功能。為了避免顯示、觸控感測及指紋感測之間互相干擾,這些不同操作可分時進行,通過分時方式的運作可使面板顯示質量良好的圖像,同時有效接收觸控信號并取得正確的指紋圖像識別。
為實現指紋感測的分時機制,原先的顯示幀期間可分割為一顯示圖像幀(displayimage frame)和一跳幀(skip frame),其中,顯示圖像幀包括分別分配給顯示和觸控感測的時間區間,跳幀則分配給指紋感測。指紋感測流程包括在面板上每一感測像素執行的重置、曝光及采樣操作,其中,相關于捕捉重置信號及圖像信號等操作應在跳幀上執行。
液晶顯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LCD Panel)通常采用極性反轉的方式來避免液晶分子永久極化。根據極性反轉機制,顯示像素需接收正負極性交替的顯示數據電壓。顯示數據電壓為正極性代表該電壓大于共電極上的共同電壓,顯示數據電壓為負極性代表該電壓小于共電極上的共同電壓。
然而,若指紋感測的分時機制應用于具有極性反轉的液晶顯示屏時,指紋感測結果將容易受到極性反轉的干擾。舉例來說,請參考圖1,圖1為一般液晶顯示屏的操作時序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每一顯示幀期間可分割為一顯示圖像幀以及接續在顯示圖像幀之后的一跳幀,而指紋感測操作應在跳幀上執行。更明確來說,重置及采樣操作需在跳幀上執行,但曝光期間可跨越顯示圖像幀和跳幀的時間。根據極性反轉,顯示圖像幀的極性依序為正、負、正、負,由于一顯示圖像幀的顯示數據電壓需持續到下一個顯示圖像幀期間內下一筆顯示數據電壓到達的時間,因此,跳幀的極性相同于其前一個顯示圖像幀的極性。
如圖1所示,曝光操作是在每一次重置操作(RST)之后執行,指紋圖像則在曝光期間之后進行采樣(SMP),也就是說,若重置操作在一跳幀上執行,則采樣操作須在下一跳幀上執行。因此,曝光操作需經過一次極性的改變,例如從正極性變為負極性或從負極性變為正極性,極性的變化容易干擾感測到的指紋信號,導致指紋圖像的識別率下降。此外,指紋感測操作應在分配到的跳幀內執行,使得曝光時間的調整受到限制。鑒于此,實有必要提出一種新式的指紋感測方案,可免于受到顯示數據極性變化的干擾,同時實現更具彈性的曝光時間調整方式。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控制具有指紋感測功能的顯示屏的方法及其控制電路,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用于一控制電路的方法,用來控制一顯示屏上的一指紋感測操作,該指紋感測操作包括一重置操作、一曝光操作及一采樣操作。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在一顯示幀期間內的一指紋感測周期中執行該重置操作、該曝光操作及該采樣操作,其中,該顯示屏上的顯示數據電壓的極性在該顯示幀期間內維持不變;以及調整該曝光操作的一曝光時間使其位于該顯示幀期間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8550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