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跨尺寸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84967.9 | 申請日: | 2020-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7549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4 |
| 發明(設計)人: | 賀海東;奚子杰;王春舉;孫立寧;寧學中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3H5/06 | 分類號: | B23H5/06;B23H9/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謹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5 | 代理人: | 葉棟 |
| 地址: | 215104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尺寸 結構 陣列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跨尺寸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方法,包括:S1、提供浸入至電解液中的工件作為第一電極,提供削邊線電極作為第二電極并設置在工件上方,提供干涉光束調節器并輸出多光束激光干涉照射在工件表面;S2、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供電構成回路,驅動削邊線電極相對工件往復運動,工件在削邊線電極相應位置處發生電化學溶解或電化學沉積,并形成微納結構陣列,無需掩模,且解決了現有超短脈沖電源輸出功率小的問題,提高了微納結構陣列的加工精度,無需電解液進行高速流動,提高系統安全性及降低成本,實現金屬材料各向異性電化學溶解或電化學沉積,可有效提高沉積層的致密性及結合強度,從而提高具有大深寬比的微納結構的剛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跨尺寸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方法,屬于精密、微細制造領域。
背景技術
精密化、微型化是現代工業、民用以及軍用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然而,隨著器件特征尺寸的減小,在宏觀尺度下通常被忽略的表面力,如范德華力、黏著力、靜電力、毛細力,在微觀尺度下卻成為制約微構件或系統正常運轉的主要因素。近年來,表面微織構技術,即利用微納加工技術在材料表面構建一定形態、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微結構陣列,已被充分證實可用于調控材料的表面性能,從而有效改善由表面或尺度效應引起的微器件失效問題。
金屬基微零件/構件具有高強度、低電阻率、高靈敏度、高密度以及可實現傳統硅基微器件無法完成的某些特定功能等特點,在微機電產品中的應用需求急劇增加。然而,傳統的微納加工技術,如微細銑削、激光加工、磨料氣射流,電火花加工及掩模電解加工等,雖然可用于金屬表面微結構的陣列,但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很難實現特征尺寸在數微米以下微結構陣列的制備。
相比于上述其他微納加工方法,掩模電解加工(TMECM)在加工表面質量(無毛刺、熱影響區、再鑄層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優勢,同時由于加工過程中,無機械接觸應力和熱應力,可用于實現薄壁金屬零件表面微織構的加工。但是,在TMECM工藝流程中,掩模的制作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之一。當微結構特征參數需要改變時,掩模板則必須重新制作,這不僅造成了材料的浪費,而且將延長工藝周期。另外,現階段,在TMECM中,通常采用的圖案化光刻膠或PDMS等材料,由于呈現疏水特性,當圖案結構特征尺度減小至10微米左右時,加工產生的氫氣泡很難及時排出,從而抑制電解加工的進行。文獻顯示,目前傳統的TMECM制備的微織構最小特征尺寸為30微米左右。另外,由于電解加工過程中,金屬材料的溶解為各向同性,因此采用TMECM很難實現深寬比微織構的加工。同時,傳統的TMECM在制備大面積微織構過程時,由于微結構是一次成型,單位時間內會產生大量的電解產物,需要電解液高壓、高速流動,以及時更新加工間隙內的電解液,這給加工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多光束激光干涉加工技術是激光加工技術的一種特殊形式,通過改變干涉激光的數量、激光入射角便可實現不同類型、尺寸微織構的制備。但激光干涉去除材料的本質與傳統的激光加工相同,因而加工表面在熱影響區,表面粗糙度較差等缺點。同時,當進行大面積微織構制備時,由于需要激光能量密度超過材料的強燒蝕閾值,因此要求激光器具有很大的輸出功率,設備成本較高。
超短脈沖微細電解加工技術,通過利用脈沖電壓作用下,電極表面雙電層充放電材料,使得電解加工精度由數十微米提高到亞微米甚至納米。但是,受超短脈沖電源輸出功率限時,目前該項技術仍無法被直接用于大面積微結構的加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跨尺寸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方法,該方法無需掩模,使用削邊線電極作為工具電極,無需電解液進行高速流動,實現大面積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跨尺寸微納結構陣列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備方法包括:
S1、提供浸入至電解液中的工件作為第一電極,提供削邊線電極作為第二電極并設置在所述工件上方,提供干涉光束調節器并輸出多光束激光干涉照射在所述工件表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8496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