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集水井、反坡隧道及反坡隧道排水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75187.8 | 申請日: | 2020-1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5983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2 |
| 發明(設計)人: | 楊星智;吳應明;李曙光;仲維玲;余雄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F16/02 | 分類號: | 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紀恒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44287 | 代理人: | 張志江 |
| 地址: | 215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集水 隧道 排水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集水井、反坡隧道及反坡隧道排水方法,其中,一種集水井,應用于反坡隧道,所述集水井包括泵站洞室,所述泵站洞室內安裝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用于將所述集水井內的水舉升至另一集水井;其中,所述泵站洞室設置于所述反坡隧道的綜合洞室內和所述反坡隧道的輔助導坑的側壁洞室內;所述側壁洞室為在所述反坡隧道的輔助導坑的側壁沿所述反坡隧道軸線的垂直方向開挖形成。本發明技術方案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集水井施工過程中安全性低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隧道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集水井、反坡隧道及反坡隧道排水方法。
背景技術
當隧道在富水區域中施工中時,隧道開挖后地下水量大,順坡排水的隧道施工相對難度小,但在需要長距離反坡排水施工的隧道施工場合,施工難度就會大大增加。
在以往的長距離反坡排水施工中,通常采用設置固定接力泵站,逐級抽水,最終排放至洞外的方式,即:在長大隧道反坡排水施工中,往往不能一泵到底,需要采取泵站逐級接力,進而將隧道內廢水排至洞外。現有的反坡隧道排水系統中,將泵站設置于仰拱內或者隧道底板下,其不僅增加了仰拱的施工難度,還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集水井、反坡隧道及反坡隧道排水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集水井施工過程中安全性低、通行空間受限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一種集水井,應用于反坡隧道,所述集水井包括泵站洞室,所述泵站洞室內安裝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用于將所述集水井內的水舉升至另一集水井;
其中,所述泵站洞室設置于所述反坡隧道的綜合洞室內和所述反坡隧道的輔助導坑的側壁洞室內;所述側壁洞室為在所述反坡隧道的輔助導坑的側壁沿所述反坡隧道軸線的垂直方向開挖形成。
可選地,所述泵站洞室按照如下方式形成:
在所述綜合洞室和輔助導坑的側壁進行布點放樣,
采用鉆爆法或人工挖掘方法進行所述泵站洞室的開挖。
可選地,所述集水井包括存水室,所述存水室為在所述泵站洞室的背離所述反坡隧道的拱頂的一側開挖形成。
可選地,所述存水室包括底板和側墻,所述底板具有混凝土層,所述側壁預埋接茬鋼筋。
可選地,所述泵站洞室包括拱部,所述拱部和/或所述拱部的四周與環向盲管、土工布、防水板和/或襯砌鋼筋連接。
可選地,所述存水室包括水倉和沉淀池,所述反坡隧道內的水經由所述沉淀池沉淀后流動至所述水倉。
可選地,所述水倉和所述沉淀池的側壁、隔墻頂部安裝作業平臺;所述作業平臺用于人工同行和/或安裝排水泵的支撐結構。
可選地,所述輔助導坑包括第一排水溝,所述沉淀池與所述第一排水溝相連,其中,與所述沉淀池同側的第一排水溝通過導流槽引入沉淀池,與所述沉淀池異側的第一排水溝通過在輔助導坑底板下方埋設管道引致所述導流槽后流入所述沉淀池;所述綜合洞室包括第二排水溝,所述沉淀池與所述臨時排水溝相連,并在所述泵站洞室對應位置的仰拱填充上設置臨時截水溝,使得所述綜合洞室的兩側及中線的水經過臨時截水溝引排至沉淀池。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還提出一種反坡隧道排水方法,所述反坡隧道排水方法應用前述的集水井。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還提出一種反坡隧道,所述反坡隧道包括前述的集水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7518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