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CO2 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60796.6 | 申請日: | 2020-1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7566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胡洋;胡德鴻 | 申請(專利權)人: | 胡洋 |
| 主分類號: | C12M1/107 | 分類號: | C12M1/107;C12M1/02;C12M1/00;C05D7/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高炬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李順 |
| 地址: | 235100 安徽省淮***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co base sub | ||
本發明屬于秸稈回收利用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CO2秸稈氣肥反應池,包括池體、進料管和出料管;所述池體為圓柱形空腔式結構體;本發明通過使發酵腔、緩沖腔和儲氣囊中的氣壓逐一降低,緩沖腔的氣壓增大對導流槽內的水流形成擠壓作用,進而使水流順著第一通槽進入儲氣囊中,當水流完全進入儲氣囊中后儲氣囊與緩沖腔之間導通,進而使緩沖腔內的沼氣向出氣囊中流動,并在氣壓平衡后,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匯聚在第一通槽內,通過緩沖腔上凝結的水珠為導流環上的導流槽不斷的補充水流,可以使緩沖槽內的水流保持一定的水位,同時沼氣在緩沖腔內升壓的過程中也使內部蘊含的水汽逐漸析出,進而使輸送至儲氣囊中的沼氣含水量進一步降低。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秸稈回收利用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CO2秸稈氣肥反應池。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農業生態中的氣肥反應池中的填充原料中秸稈占據一大比例,秸稈由于密度小、質輕,在氣肥反應池中容易漂浮聚集在沼液上層,在持續的發酵過程中由于漂浮在上層的秸稈難以被分解,漂浮過程中發酵熱量的烘烤以及失水導致秸稈干縮,同時沼氣發酵過程中的有機酸逐漸在秸稈上積累,進而導致秸稈之間相互連接,進而在沼液上部形成結殼層,結殼層的存在不僅直接對沼氣的上升產生了阻礙作用,使沼氣無法及時向上排放,同時結殼層的存在還使沼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氣體大量溶解于沼液中,進而使沼液PH值降低,進而造成發酵反應速率減低,進而導致產氣效率降低,現有技術中為了改善結殼層的存在多數采用機械結構或充氣破殼法對結殼層進行破碎,但是這兩者均需要人為主動操作,不僅增大了人工作勞動量同時這兩種方法均存在一定的時限,對產氣的效率還是存在一定的抑制,且會增加外接動力源需要額外的能量輸出。
鑒于此,本發明研制一種CO2秸稈氣肥反應池,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解決現有技術中氣肥反應池中秸稈類材料形成的浮渣易在沼液上層形成結殼層,阻礙氣肥反應池產氣的問題,本發明提出的一種CO2秸稈氣肥反應池。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農業生態的氣肥反應池,包括池體、進料管和出料管;所述池體為圓柱形空腔式結構體;所述池體空腔內固連有隔板;所述隔板將池體內腔分隔為發酵腔和緩沖腔;初始狀態下所述緩沖腔內存在一定的水溶液;所述進料管固連于池體一側側壁;所述進料管相對于池體外壁傾斜設計;所述出料管固連于池體遠離進料管一側;所述出料管“L”形設計;所述進料管和出料管均與發酵腔導通設計;所述隔板上固連有均勻分布的導氣管;所述導氣管兩端分別延伸至發酵腔和緩沖腔內;所述導氣管位于緩沖腔內一端呈倒“U”形設計;所述池體上方固連有導向管;所述導向管內固連有環形板;所述環形板上表面固連有儲氣囊;所述儲氣囊遠離池體一側固連有重力板;所述儲氣囊為波紋型設計;所述儲氣囊用于存儲沼氣;所述池體靠近導向管一側開設有均勻分布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將儲氣囊與緩沖腔導通設計;所述隔板位于緩沖腔內固連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十”形設計;所述導氣管均位于導向板間隙中;所述隔板上開設有均勻分布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與導向板間隙對應且相互靠近;所述第一滑槽內滑動連接有滑動柱;所述滑動柱兩端分別延伸至發酵腔和緩沖腔內;所述滑動柱位于緩沖腔內固連有滑動板;所述滑動板靠近隔板一側開設有弧形槽;所述滑動柱位于發酵腔內固連有多個移動桿;多個所述移動桿呈放射形排布;所述移動桿均以滑動柱為中心向下傾斜設計;所述移動桿上均安裝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均沿圓周方向傾斜設置;
所述發酵腔內浮動連接有浮動環;所述浮動環內壁開設有第二滑槽;所述浮動環內壁安裝有輔助板;所述輔助板延伸至第二滑槽內且通過第二滑槽與浮動環之間滑動連接;所述輔助板位于第二滑槽內一端通過彈簧相互連接;
所述緩沖腔位于導向板上方固連有導流環;所述導流環上開設有導流槽;所述第一通槽均延伸至導流環內并于導流槽底部開口設計;所述第一通槽與導流槽構成“U”形結構;所述池體以及緩沖腔靠近導向管一側均弧形設計且弧形開口遠離導向管設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胡洋,未經胡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6079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