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多任務無人機集群信息交互的分層分簇網絡拓撲結構生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54523.0 | 申請日: | 2020-1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375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7 |
| 發明(設計)人: | 何鋒;董文奇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84/18 | 分類號: | H04W84/18;G05D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創新實專利事務所 11121 | 代理人: | 冀學軍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任務 無人機 集群 信息 交互 分層 網絡 拓撲 結構 生成 方法 | ||
1.一種基于多任務無人機集群信息交互的分層分簇網絡拓撲結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列步驟:
步驟一:確定無人機簇集合以及每個簇群的位置矩陣;
步驟101,隨機選取編隊隊形中任意一架無人機UAVj作為編隊參考點;
對編隊隊形中的無人機集合記為MUAV={UAV1,UAV2,…,UAVa,…,UAVj,…,UAVN};
UAV1表示第一架無人機;
UAV2表示第二架無人機;
UAVj表示任意一架無人機;下角標j表示無人機的標識號;
UAVa表示另一架任意無人機;下角標j與a表示不同的無人機;
UAVN表示最后一架無人機,下角標N表示無人機的總數;
記錄下所述MUAV={UAV1,UAV2,…,UAVa,…,UAVj,…,UAVN}中各個無人機的位置(x,y,z),x為橫軸,y為縱軸,z為豎軸,即飛行高度;
步驟102,執行相同任務的多個無人機為同一簇;
執行的任務集合記為TASK={task1,task2,…,taskb,…,taskl,…,taskB};
task1表示第一種任務類型;
task2表示第二種任務類型;
taskb表示任意一種任務類型;下角標b表示任務類型的標識號;為了方便說明,taskl表示另一種任意任務類型;下角標l與b表示不同的任務類型;
taskB表示最后一種任務類型;下角標B表示任務類型的總數;
簇群集合記為MC,且MC={C1,C2,…,Ci,…,Ck,…,CM},其中:
C1表示第一個簇群;第一個簇群C1的簇首,記為
C2表示第二個簇群;第二個簇群C2的簇首,記為
Ci表示任意一個簇群;下角標i表示簇群的標識號;任意一個簇群Ci的簇首,記為
Ck表示另一個任意簇群,下角標k與i表示不同的簇群;為簇群Ck的簇首;
CM表示最后一個簇群,下角標M表示簇群的總數;最后一個簇群CM的簇首,記為
將MUAV={UAV1,UAV2,…,UAVa,…,UAVj,…,UAVN}中的無人機依據執行相同任務為同一簇進行分簇MC={C1,C2,…,Ci,…,Ck,…,CM},分別獲得:
第一個簇群
表示屬于第一個簇群C1的第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一個簇群C1的第二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一個簇群C1的任意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一個簇群C1的另一架任意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一個簇群C1的最后一架無人機;
第二個簇群
表示屬于第二個簇群C2的第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二個簇群C2的第二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二個簇群C2的任意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二個簇群C2的另一架任意無人機;
表示屬于第二個簇群C2的最后一架無人機;
任意一個簇群
表示屬于任意一個簇群Ci的第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任意一個簇群Ci的第二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任意一個簇群Ci的任意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任意一個簇群Ci的另一架任意無人機;
表示屬于任意一個簇群Ci的最后一架無人機;
另一個任意簇群
表示屬于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第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第二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任意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另一架任意無人機;
表示屬于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最后一架無人機;
最后一個簇群
表示屬于最后一個簇群CM的第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最后一個簇群CM的第二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最后一個簇群CM的任意一架無人機;
表示屬于最后一個簇群CM的另一架任意無人機;
表示屬于最后一個簇群CM的最后一架無人機;
步驟103,構建每一個簇的位置矩陣;
以第一個簇群中每個無人機的位置,構建得到第一個簇群的位置矩陣,記為
以第二個簇群中每個無人機的位置,構建得到第二個簇群的位置矩陣,記為
以任意一個簇群中每個無人機的位置,構建得到任意一個簇群的位置矩陣,記為
以另一個任意簇群中每個無人機的位置,構建得到另一個任意簇群的位置矩陣,記為
以最后一個簇群中每個無人機的位置,構建得到最后一個簇群的位置矩陣,記為
步驟104,從每一個簇中選取出簇首,并記錄下所有簇首的位置;
將每個簇群中的簇首選取出,構成簇首集合為然后記錄下簇首的位置,所有簇首的位置構成了簇首位置矩陣PCH;
第一個簇群C1_MUAV的簇首,記為
第二個簇群C2_MUAV的簇首,記為
任意一個簇群Ci_MUAV的簇首,記為
另一個任意簇群Ck_MUAV的簇首,記為
最后一個簇群CM_MUAV的簇首,記為
步驟二:構建每個簇群的簇內信息交互的網絡拓撲結構;
任意一個簇群中的無人機記錄著一個三元組無人機狀態信息,稱為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Ci_MUAV表示任意一個簇群;
表示屬于Ci_MUAV中無人機通信網絡拓撲的通信鏈路;
表示屬于Ci_MUAV中無人機通信網絡拓撲的通信鏈路的通信代價,用通信鏈路的長度表示;
步驟201,記錄每個簇群中無人機之間的狀態信息;
第一個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第二個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任意一個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另一個任意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最后一個簇群的通信網絡拓撲,記為且
步驟202,計算每個簇群通信網絡拓撲的最小生成樹;
采用Kruskal算法計算通信網絡拓撲的最小生成樹,稱為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Ci_MUAV表示任意一個簇群;
表示屬于Ci_MUAV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
表示屬于Ci_MUAV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的通信代價,用通信鏈路的長度表示;
第一個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第二個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任意一個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另一個任意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最后一個簇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且
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記為且為所述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記為且為所述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記為且為所述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記為且為所述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記為且為所述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步驟三:構建簇間信息交互的網絡拓撲結構;
步驟301,記錄每個簇群所執行任務的任務高度;
根據層次任務模型,確定每個簇群執行任務的任務高度,記為值;所有簇群MC={C1,C2,…,Ci,…,Ck,…,CM}執行完成所有任務TASK={task1,task2,…,taskb,…,taskl,…,taskB}后,得到了任務高度矩陣,記為H_TASK,且
步驟302,計算簇首無人機之間的交互引力矩陣;
依據空間中兩點的距離計算公式計算簇首無人機之間的距離矩陣,記為DCH,且
根據步驟301得到任務高度矩陣
記錄M個簇群的規模矩陣,記為NMC,且
表示第一個簇群C1的規模;
表示第二個簇群C2的規模;
表示任意一個簇群Ci的規模;
表示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規模;
表示最后一個簇群CM的規模;
依據交互引力計算公式計算簇首無人機之間的交互引力矩陣FCH,且
任意一個簇群Ci的任務高度記為表示簇群Ci執行任務task1;另一個任意簇群Ck的任務高度記為表示簇群Ck執行任務taskl;
步驟303,構建簇首與簇首之間的簇間通信網絡拓撲;
任意一個簇首無人機記錄著一個三元組無人機狀態信息,稱為簇間通信網絡拓撲,記為AECH,且AECH={CH_MC,hopCH,NSCH};
CH_MC表示簇首集合;
hopCH表示屬于CH_MC中無人機通信網絡拓撲的通信鏈路;
NSCH表示屬于CH_MC中無人機通信網絡拓撲的通信鏈路的通信代價,用簇首之間交互引力的倒數表示;
步驟304,計算簇間通信網絡拓撲的最小生成樹;
利用Kruskal算法計算通信網絡拓撲AECH的最小生成樹,稱為簇間信息交互拓撲,記為TECH,且TECH={CH_MC,linCH,WECH};
CH_MC表示簇首集合;
linCH表示屬于CH_MC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
WECH表示屬于CH_MC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的通信代價,用簇首之間交互引力的倒數表示;
信息交互拓撲TECH的總通信代價記為COSTCH,且COSTCH為矩陣WECH中的所有元素之和;
步驟四:生成多任務無人機集群信息交互的網絡拓撲結構;
步驟401,合并簇內與簇間信息交互拓撲;
將各個簇群的簇內信息交互拓撲與簇間信息交互拓撲進行合并,得到多任務無人機集群的信息交互拓撲,記為MTE,且MTE={MUAV,Mlin,MWE};
MUAV表示無人機集合;
Mlin表示屬于MUAV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且
MWE表示屬于MUAV中無人機信息交互拓撲的通信鏈路的通信代價,且
步驟402,計算多任務無人機集群信息交互拓撲的總通信代價;
信息交互拓撲MTE的總通信代價記為MCOST,且MCOST為矩陣MWE中的所有元素之和,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任務無人機集群信息交互的分層分簇網絡拓撲結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簇間和簇內的信息交互構成了分層分簇網絡拓撲結構,即SCH拓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54523.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