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共質心推挽式三分量光纖地震計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46811.1 | 申請日: | 2020-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3324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22 |
| 發明(設計)人: | 楊軍;唐乙平;祝海波;喻張俊;苑勇貴;徐鵬柏;王云才;秦玉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V1/00 | 分類號: | G01V1/00;G01V1/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張金福 |
| 地址: | 51009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質心 推挽式三 分量 光纖 地震 | ||
1.一種共質心推挽式三分量光纖地震計,其特征在于,包括計算機(1)、解調系統(2)、光纖地震傳感器(3),其中:
1)計算機(1)的電腦通信接口(11)通過通信線纜(27)連接至解調系統(2)的通信接口(26);光纖地震傳感器(3)的光電復合纜接口b(324)通過光電復合纜(28)連接至解調系統(2)的光電復合纜接口a(25);
2)所述光纖地震傳感器(3),包括第一傳感單元(421)、第二傳感單元(422)、第三傳感單元(423)、機械框架(31)、外殼(32)、光纖器件盒(39)、光電轉換電路(41),其中:
第一傳感單元(421)為單軸矢量傳感單元,包括垂直向慣性質量(331)、垂直向繞纖柱1A至垂直向繞纖柱2B(341、342、343、344)、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垂直向彈性簧片1A至垂直向彈性簧片2B(371、372、373、374);其中垂直向慣性質量(331)上下兩端通過繞纖柱安裝位(3311)分別與垂直向繞纖柱1B(342)和垂直向繞纖柱2B(344)連接;垂直向彈性簧片1A至垂直向彈性簧片2B(371、372、373、374)中心分別安裝在垂直向慣性質量(331)兩端的簧片固定螺絲孔(3312)上,兩端則安裝在機械框架(31)的內支撐柱(314)上;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均勻纏繞于垂直向繞纖柱1A(341)與垂直向繞纖柱1B(342)之間;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均勻纏繞于垂直向繞纖柱2A(343)與垂直向繞纖柱2B(344)之間;垂直向繞纖柱1A(341)和垂直向繞纖柱2A(343)分別安裝在機械框架(31)的外支撐柱(313)上;
第一傳感單元(421)的傳感光路包括1×3耦合器(391)、2×2耦合器A(392)、環形器A(395)、調制器A(398)、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法拉第旋鏡1A(402)、法拉第旋鏡1B(403),其中:
解調系統(2)中光源(21)輸出的光經過隔離器(22)和光電復合纜(28)連接至1×3耦合器(391)的輸入端口,1×3耦合器(391)的一個輸出端口連接至環形器A(395)的輸入端口;環形器A(395)的第一個輸出端口與2×2耦合器A(392)的一個輸入端口連接;2×2耦合器A(392)的第一個輸出端口與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的輸入端連接;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的輸出端與法拉第旋鏡1A(402)連接;2×2耦合器A(392)的第二個輸出端口與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的輸入端連接,并將其中一段光纖纏繞在調制器A(398)上;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的輸出端與法拉第旋鏡1B(403)連接;2×2耦合器A(392)的第二個輸入端口與光電轉換電路(41)連接;環形器A(395)的第二個輸出端與光電轉換電路(41)連接,光電轉換電路(41)通過調制信號線(4131)與調制器A(398)連接;光電轉換電路(41)通過光電復合纜(28)連接至解調系統(2);1×3耦合器(391)、2×2耦合器A(392)、環形器A(395)、調制器A(398)、垂直向敏感光纖A(361)、垂直向敏感光纖B(362)、法拉第旋鏡1A(402)、法拉第旋鏡1B(403)固定于光纖器件盒(39)內,其中1×3耦合器(391)是三個傳感單元共用的耦合器;
第二傳感單元(422)為單軸矢量傳感單元,包括水平向慣性質量A(332)、水平向繞纖柱1A至水平向繞纖柱2B(345、346、347、348)、水平向敏感光纖A(363)、水平向敏感光纖B(364)、水平向彈性簧片1A至水平向彈性簧片2B(375、376、377、378);其傳感光路包括2×2耦合器B(393)、環形器B(396)、調制器B(399)、水平向敏感光纖A(363)、水平向敏感光纖B(364)、法拉第旋鏡2A(404)、法拉第旋鏡2B(405),其特征與第一傳感單元(421)相同;
第三傳感單元(423)為單軸矢量傳感單元,包括水平向慣性質量B(333)、水平向繞纖柱3A至水平向繞纖柱4B(349、350、351、352)、水平向敏感光纖C(365)、水平向敏感光纖D(366)、水平向彈性簧片3A至水平向彈性簧片4B(379、380、381、382);其傳感光路包括2×2耦合器C(394)、環形器C(397)、調制器C(400)、水平向敏感光纖C(365)、水平向敏感光纖D(366)、法拉第旋鏡3A(406)、法拉第旋鏡3B(407),其特征與第一傳感單元(421)相同;
第一傳感單元(421)、第二傳感單元(422)、第三傳感單元(423)相互正交穿插,質心重合;三個傳感單元分別按照第一傳感單元(421)、第二傳感單元(422)、第三傳感單元(423)的順序安裝入機械框架(31),組成三維傳感單元;機械框架(31)安裝于中間隔板(323)上;中間隔板(323)上部用保護罩(322)將機械框架(31)保護隔離,下部連接固定底盤(321)用于放置光纖器件盒(39)和光電轉換電路(41);固定底盤(321)側面開設光電復合端口安裝位(3213),用于安裝光電復合端口;光纖器件盒(39)的光纖通過中間隔板穿線孔(3233)連接敏感光纖(36);解調系統(2)的電源模塊(23)通過光電復合纜(28)中的供電線(4111)連接到光電轉換電路(41)的供電端口(411);采集卡(24)通過光電復合纜(28)中的信號傳輸線(4121)連接到光電轉換電路(41)的信號傳輸端口(412);光電轉換電路(41)的信號調制端口(413)通過調制信號線(4131)連接到調制器A至調制器C(398、399、400);
3)機械框架(31)中處于對角線上的繞纖柱(34)兩端間距為L1,a1為機械框架(31)的熱膨脹系數,繞纖柱(34)間距為L2,a2為敏感光纖(36)熱膨脹系數,慣性質量(33)長度為L3,a3為慣性質量(33)熱膨脹系數,其滿足溫度補償關系:2L2a2=L1a1-L3a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工業大學,未經廣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6811.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