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海洋微藻去除水體重金屬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245451.3 | 申請日: | 2020-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0750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21 |
| 發明(設計)人: | 趙曉棟;韓瑞芳;榮虎松;樊偉杰;邱盛堯 | 申請(專利權)人: | 煙臺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20/24 | 分類號: | B01J20/24;C02F3/32;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國翰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葉帥東 |
| 地址: | 264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海洋 去除 水體 重金屬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利用海洋微藻去除水體重金屬的方法,涉及環保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制備生物炭基微藻顆粒;再將生物炭基微藻顆粒加入到被重金屬污染的水體中進行吸附凈化。上述生物炭基微藻顆粒包括生物炭基體和微藻;上述微藻的藻種經預培養、馴化和預處理后,混合,再與生物炭形成固定化顆粒;上述微藻包括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橢圓小球藻和梅尼小環藻。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將微藻和生物炭基體固化形成顆粒,通過提升微藻中藻體蛋白的表達豐度,增加了藻體分泌的藻體蛋白的濃度和數量,提高微藻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從而提高生物炭基微藻顆粒的吸附容量和使用壽命,達到高效去除重金屬、藻體回收容易的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利用海洋微藻去除水體重金屬的方法。
背景技術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的巨大消耗,使采礦、鋼鐵冶金、機械加工等工業迅速崛起,造成了重金屬類物質的開采利用被不斷擴大化的局面,更多的安全隱患也隨之而來。工業排放的重金屬(比重大于5,且相對原子質量在63.5~200.6之間的金屬元素)污染廢水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并對環境和生命體健康造成持久性傷害。工業廢水中通常含Pb、Hg、Ni、Cr、Cd、As、Zn、Ti等重金屬元素。
作為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水成為重金屬污染最好的媒介。重金屬極難被降解,在生物體內不斷富集,被人體攝入后,會引發中樞神經系統、腎臟、肝臟損傷等各種疾病,因此去除或降低重金屬離子污染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對此,我國對于各種含重金屬廢水均有明確的排放標準。然而,局限于當前的水處理技術等原因,仍舊有大量含重金屬廢水進入水體。此外,即使重金屬廢水達標排放,但鑒于其化學穩定性所造成的積累性污染也不容忽視。
對重金屬污染水體治理,傳統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包括沉淀法、螯合樹脂法、高分子捕集劑法、天然沸石吸附法、膜技術、活性炭吸附工藝、離子交換法等。然而,采用離子交換、膜過濾、化學沉淀、電解法、反滲透等傳統方法去除水體中重金屬離子均存在不足之處,離子交換法所用的離子交換樹脂耐熱性和循環再生性較差;膜過濾法存在后期維護成本過高的缺點;化學沉淀法在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泥造成二次污染;電解法耗電量大,成本過高,且不適用于處理低濃度的重金屬離子廢水;反滲透法耗能高,成本高。
研究發現,藻類對重金屬具有優越的吸附富集能力。在20世紀藻類就已經被應用于環境領域,相比于傳統物理、化學等方法,利用微藻進行重金屬修復具有以下優勢:(1)吸附作用快,滯留時間短,節約能耗;(2)微藻可利用光合作用來獲得碳源和能量,無需額外提供碳源來保證微藻的生長,成本低,不需要持續有機物供給;(3)回收的重金屬易于洗脫,運用簡單的化學試劑就能解吸再利用;(4)污水中含有豐富的氮和磷,為微藻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無機營養,使其生長速度快,來源豐富;(5)環保,無廢棄物產生;(6)面容比大,吸附效率高;(7)在高重金屬濃度和低重金屬濃度下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因而使用天然藻類作為生物吸附劑處理修復重金屬污染廢水,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然而,很多微藻雖然有一定的重金屬金屬離子吸附能力,但是目前的天然微藻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效率有限,且很多微藻對重金屬離子的耐受力也不好,還存在機械性能低、化學穩定性差等缺點,這大大限制了微藻在實際中的應用。因此,需要研究新的能高效吸附重金屬離子的微藻,以及利用海洋微藻去除水體重金屬的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吸附容量高、使用壽命長、重金屬去除效率高、藻體回收容易的生物炭基微藻顆粒。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生物炭基微藻顆粒,包括生物炭基體和微藻;
上述微藻的藻種經預培養、馴化和預處理后,混合,再與生物炭形成固定化顆粒;
上述馴化是在離子濃度不超過0.3mg/L的金屬離子混合溶液中進行的;
上述微藻包括普通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橢圓小球藻和梅尼小環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煙臺大學,未經煙臺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4545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